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11/201911016d47a98cfd7e4779876a3ec6926916ba.jpg
升旗 游锐/摄 在瞭望塔上观察哈方情况。 游锐/摄 两人在边境线上巡边。 游锐/摄 31年甘守清贫与寂寞,夫妻俩用双脚丈量着边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11/04/064491.html

等待处理…

“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马军武夫妇:

“31年零越界,是我们爱情最好的见证”

2019/11/1

升旗 游锐/摄

在瞭望塔上观察哈方情况。 游锐/摄

两人在边境线上巡边。 游锐/摄

31年甘守清贫与寂寞,夫妻俩用双脚丈量着边境线上的每一寸土地,将青春和忠诚奉献给了神圣的守边事业。

妻子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丈夫用有力的大手给她力量;丈夫寂寞难耐时,妻子无悔的陪伴是他有力的支柱——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陈姝

■ 徐明远

从新疆阿勒泰市出发,向西240公里,到达农十师一八五团团部克孜勒乌雍克。汽车行进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在距离团部14公里处,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格外耀眼,白墙红顶的“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矗立在旷野上,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独门独户。哨所的主人马军武和张正美是兵团十师一八五团两名军垦战士,1992年他们结婚后,这个哨所便成了夫妻哨所。

走进夫妻哨所,“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横幅映入眼帘,院子中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瞭望塔高耸入云,哨所四周是戈壁、杂草和沙丘。

哨所就是他们的家

哨所旁,中哈界河阿拉克别克河静静地流淌着。界河边,中哈边境32号界碑巍然屹立。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用蘸着红漆的排笔一笔一画地描红界碑上的“中国”。“她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因为只要有界碑在,就证明这片土地没有争议,是属于我们国家的。”马军武说。

1988年4月23日,阿拉克别克河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一八五团11个农业连队被洪水分割包围,2万多亩良田和1万多亩草场被淹没……

农十师迅速组织团场、工矿企业职工奔赴抗洪守土第一线,经过16个昼夜的奋战,堤坝缺口终于堵住了,界河重归故道。

为了防患于未然,一八五兵团决定选派一名责任心强的水利业务骨干,常年驻守在桑德克。自此,这里便有了“西北民兵第一哨”。

“长年驻守在边境线上,一年到头见不到几个人,有时静得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刚到哨所那几年,马军武的朋友和家人都担心他会得自闭症。

“我是1988年9月20日到这里的,正美是在1992年10月29日坐着我们结婚的马车来到这里的。”马军武记忆犹新。 “刚开始来的时候确实觉得挺苦的,可我们也有自己的乐趣。”张正美告诉我们,在之前哨所还没有通电的时候,他们就点着煤油灯看书、读报、下跳棋。每次到团部时,夫妻俩总要找一些报刊杂志带回哨所。

“我最爱看的是《军事故事会》《当代兵团》这些杂志,一个晚上下来,眼圈被煤油灯熏得黑黑的,像大熊猫一样。”回想起往事,马军武忍不住笑了。

“哨所就是我的家。我是民兵,守河护边是我的责任。我的父辈们就牢牢地守着界河,如果我们不守,那谁来守?我愿意一辈子都在这里守边!”马军武语气坚定。

31年来,马军武夫妇甘守清贫与寂寞,用双脚丈量着边境线上的每一寸土地,将青春和忠诚奉献给了神圣的守边事业。

边情日志浓缩了31年的守护

哨所值班室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民兵哨所工作日志》,上面详细地记载着马军武和张正美每天的巡逻情况。她说:“边界无小事,处处要留心。所以我们不厌其烦地把哈方的巡逻情况、每个时期界河水位的上涨下跌情况都记录下来。”

每年一到春季就是马军武和张正美最紧张忙碌的时候。天气一旦转暖、冰雪消融,两人就排好值班表,轮流巡视界河汛情。哪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两人还是拿着手电筒,每隔半个小时就查看一次界河水位。每当出现险情,他们都会及时向团部汇报。

2002年9月20日下午,马军武发现河对岸的哈方境内不时有浓烟飘来,他便赶紧跑到附近的连队报告。临近傍晚,火势已蔓延到界河边,这时一支由300多人组成的民兵应急分队火速赶到,经过奋力扑救,扑灭了大火。

2005年5月的一天,马军武像往常一样和妻子来到河边,准备疏通河道。他刚把皮筏子划到被杂物堵塞的河道口,一个急浪打过来,马军武连人带筏翻进了河里。

“河水流速特别快,我拼命把头往水面上顶,还是呛了好几口水。胳膊腿使劲划,感觉身子一个劲往下沉,心想这回真要把命搁这儿了。要不是最后拼尽气力拽住了河道边上的一棵毛柳,真不敢想会是啥结果。”提起这事,马军武仍然心有余悸。

当时,张正美像傻了一样愣在河堤上,等她回过神来,马军武在水中起伏的身影只剩下一个黑点。

“老马、老马……”张正美顺着河道边跑边哭喊,跑了三四公里,气喘吁吁的她看到全身湿透的马军武刚爬上河岸,正瘫在地上喘粗气。张正美扑到他怀里嚎啕大哭,马军武拍着妻子的后背说:“没事了,没事了。”类似的险情已经记不得经历过多少次。诸多的困难和挫折,张正美也想过离开,但丈夫的坚韧一直支撑着她。

“每当我坚持不下去时,他都用那双有力的大手紧紧拉着我。既然不能走,咱们就快乐地生活,守好祖国的边防和国土。”张正美说。

而在马军武心中,妻子无怨无悔的支持和陪伴是他有力的支柱。一个人难忍寂寞,两个人的相依为命,让他们戍边守土的初心更加坚定。

哨所的值班日志已经把书柜填满,哨所的书柜成为边防官兵了解附近边境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马军武和张正美两人31年来的爱情结晶。

2010年,马军武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1年,马军武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奖”。

看到国旗就能找到家

登瞭望塔,巡视河堤,检查分水闸,维修边境铁丝网……从来到哨所的第一天起,马军武和张正美就承担着20多公里边境守防任务。31年间,马军武和张正美巡边里程高达3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9圈多。

“老马这些年光胶鞋就磨破了500多双,被铁丝网挂破了50多套迷彩服。”马军武的辛苦张正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重重叠叠的足迹烙印在长长的边境线上,边境线的小草、石子和铁丝网,都铭刻在了夫妻俩的心里。边境线上哪里有条沟,哪里有个坎,马军武和张正美一清二楚。马军武笑着说,“31年零越界,是我们爱情最好的见证。我闭上眼睛都走不错,再说我们哨所里有国旗啊,看到国旗就能找到家了。”

“像马军武这样的护边员,在全兵团有千余名。马军武夫妇守护的桑德克地区已经连续31年未发生违反边防政策事件和涉外事件,他们已成为我们执行边防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八五团辖区所在的克孜乌雍克边防连连长李俊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近年来,师里、团场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建了新哨所,通了电,装了卫星电话,还能看上20多个频道的电视节目;2008年,新的瞭望塔建成,可以看得更高更远;2010年,军武哨所前通了水泥路。2017年,兵团为军武哨所配备了一批民兵护边员……”马军武向我们诉说着哨所的变化。

“界河在,家就在。为国家守界河,再苦再累都值得。请祖国放心,我和正美会在这里守一辈子!”马军武坚定地说。

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界河上,泛起金黄色的光晕。马军武和张正美行走在界河边,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国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个足迹……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

上篇:没有了
下篇:“79年‘宝藏女孩’征婚帖”被喷背后的真问题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