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10/pc20191021805922d578ad4d03b064e15f42d060e2.jpg
我国农村的女性非农就业率一直大幅低于男性,这不利于通过平等就业赋权女性,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性别平等。本文作者的研究发现,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10/22/064135.html

等待处理…

性别视角下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参与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

2019/10/21

我国农村的女性非农就业率一直大幅低于男性,这不利于通过平等就业赋权女性,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性别平等。本文作者的研究发现,拥有更加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的农村已婚女性,参与非农就业的可能性更低。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农村女性较低的非农就业参与率,并不是持有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农村已婚女性家庭的最优安排。着力于消除农村的“男孩偏好”,改善农村女性的受教育状况,是一条更为持久有效地破除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对农村女性束缚的政策选择。

■ 温兴祥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潜力仍未释放殆尽。非农化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即女性非农就业率显著低于农村男性的非农就业率。虽然经济发展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会创造出更多适合女性的就业岗位,这会提高女性的劳动力市场参与率,从而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但仍然存在一些国家,它们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但仍然广泛存在性别不平等。近年来,相关领域的学者们从文化因素来解释为什么经济发展没能够促进性别平等的实现。笔者意在从性别文化视角考察性别角色观念是否阻碍农村已婚女性的非农就业参与,采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负责执行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13年数据,并运用工具变量估计的分析方法,进行考察。

性别角色观念阻碍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参与

对4857个农村已婚女性在事业、能力、婚姻、就业、家务五个方面性别角色观念的分析发现:农村已婚女性在事业、能力、婚姻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分别有 49.5%、37.66%和 39.86%的农村已婚女性比较同意“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看法;在就业方面,有42.6%的农村已婚女性比较不同意“在经济不景气时,应该先解雇女性员工”的说法;在家务分摊方面,45%的农村已婚女性比较同意“夫妻应该均等分摊家务”。这表明农村已婚女性在平等就业和家务分担方面具有较强的性别平等意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已婚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呈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略偏传统的特点。

传统性别角色观念会降低农村已婚女性参与非农就业的可能性,阻碍她们参与城乡劳动力结构转型。回归分析发现:持有更加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的农村已婚女性,参与非农就业的可能性更低,从事农业就业的概率更大,这些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法估计后仍然成立。就特定性别角色观念的影响而言,“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的性别角色观念对农村已婚女性的非农就业参与具有较为严重的阻碍作用。这一方面的性别角色观念,直接定义了男性和女性主要的活跃领域。农村已婚女性越是相信以家庭为重,越会以家庭为主,越是不倾向于从事可能需要离开家庭的非农就业。

传统性别角色观念阻碍了农村女性非农就业,使其限于农业劳动中。农业就业的特征使得农村已婚女性处于不利的经济状况中,CGSS数据显示,非农就业的时间和劳动收入都大于农业就业。这意味着,性别角色观念通过影响农村已婚女性的就业形态,降低了农村已婚女性的劳动收入。

教育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重要因素

受教育程度可以部分解释性别角色观念影响农村已婚女性非农就业的作用机制。

第一,受教育程度所反映的人力资本直接影响农村已婚女性的非农就业。非农就业需要一定的技能支撑,通过教育积累人力资本有助于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在考察影响农村女性非农就业参与的文献里,往往发现受教育程度和女性的非农就业参与正相关,即教育有利于农村女性从事非农就业。

第二,受教育程度反映了农村已婚女性原生家庭的性别文化特质。性别角色观念具有较强的代际传递性,家庭对个体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具有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女性,很可能成长于具有较强的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家庭,这种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偏好和实践高度相关。女孩在这样的家庭里,往往得到更少的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这不利于其积累教育人力资本以及成年后参与非农就业活动。

农村女性较低非农就业参与率并非农村家庭“最优安排”

经典的家庭经济学理论认为,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在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下能够带来最大的效应。男性和女性分别在市场劳动和家庭劳动上具有相对优势,为了发挥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的最大效益,夫妻双方应该遵循这种比较优势进行劳动分工。就非农就业而言,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平均而言高于女性,使得他们相对于农村女性更容易找到非农的工作;非农就业可能发生在外地,在陌生的环境下需要承担更大的不确定性;非农就业也更容易被经济大环境所影响,使得参与非农就业造成的失业风险相对更大。男性在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和风险上相对女性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我们观察到的农村男性非农就业率高于女性,可能是农村家庭基于性别比较优势分工的结果。

如果农村已婚女性不参与非农就业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是一种最优安排,那么参与非农就业就会显著降低她们的效用水平,尤其对于持有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农村已婚女性。如果“最优假说”成立,那么参加非农就业会降低农村已婚女性的效用水平,且这种负向效应在性别角色观念越是传统的农村已婚女性样本里更大。但笔者发现:虽然性别角色观念从传统到现代,非农就业影响生活幸福感的系数估计值在统计上均不显著,但这种效应在绝对值意义上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并没有支持前述“最优安排”假说,即对于持有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农村已婚女性,未参与非农就业并不是她们的最优安排。

文化变迁的速度远远慢于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较为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这严重阻碍着农村女性的非农劳动参与。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推动农村的教育性别平等是可行的政策方向。得益于教育的大发展,中国农村的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已经得到了普及。但是,农村地区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尤其是对于多孩家庭,性别教育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教育水平的提升,会深刻改变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同时会提升她们的人力资本水平。笔者认为,着力于改善农村女孩的受教育状况,是一条相对更为持久有效地破除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对农村女性的束缚的政策方向。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上篇:没有了
下篇:拒绝网络性别暴力 “键”证对她的善意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