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
南极的咫尺冰山
北极的标识牌
北极熊
海豹
海象
开放赴南极长城站旅游申请有关消息一出,不少媒体解读为鼓励大家去南极旅游。相关专家表示,《赴南极长城站开展旅游活动申请指南(试行)》对申请资格加以说明,明确了申请条件,同时,等于采取了预约制,但《指南》发布的本意,并不是鼓励去南极旅游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王慧莹
想去南极看憨态可掬的企鹅吗?近日,自然资源部网站发布《赴南极长城站开展旅游活动申请指南(试行)》(以下称《指南》),开放赴南极长城站旅游申请。消息一出,立马吸引了一批旅游达人的眼光。据马蜂窝旅游网大数据显示,在消息公布的一周内,南极旅游热度增长了28%。随着南极旅游热度的上升,极地游环保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备受关注。
参观长城站要遵守“自给自足原则”
《指南》表示,允许拟申请赴长城站开展旅游活动的企业,在每年9月15日至9月30日期间的工作日间,以单位名义正式来函,提出访问长城站申请。而通过申请的企业,则可以按照相关要求安排旅游活动,并对个人开放相关旅游业务。
长城站位于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东临麦克斯维尔湾。1号栋作为长城站建站时第一个永久性建筑物,标志着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的起点。
数据显示,我国南极旅游人数逐年快速增长,从2005年不到100人次升至2017年近5300人次,成为南极旅游第二大客源国。
国际南极旅游组织行业协会(IAATO)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8年南极旅游季,中国游客人数达到8273人,占比达16%,仅次于美国。中国赴南极游客人数在过去10年增长了近百倍。
为了控制愈加庞大的中国南极旅游团给长城站带来的压力,《指南》首次明确游客的参观范围和要遵守“自给自足原则”。
据了解,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将把申请审核结果于每年10月中旬在官方网站上予以集中公示。申请通过的企业,可以和长城站取得联系,在严格遵守《访问中国南极长城站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安排具体旅游访问事宜。而获准赴长城站开展旅游活动的审核结果仅单次有效,获批企业应在审核同意的日期赴长城站开展旅游活动,审核结果不得转让转借。
事实上,此前长城站也会在周末和节假日对游客开放,并不是完全禁止开放。在各平台关于南极旅游的产品中,大多都有“长城站”的点,只不过该行程通常在可选行程中,平台均有提示“没有确定性”或“在天气、长城站批复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等,属于“有条件开放”。
据了解,在2018年之前,登陆长城站前,邮轮公司向长城站邮件申请登陆即可,而自2018年开始,长城站的登陆需要提前2至3个月申请,耗时较久。此外,在《指南》发布之前,对于长城站的申请也没有相关条件的说明。如今,《指南》的发布对申请资格加以说明,明确了申请条件,同时,等于采取了预约制。
管理更规范,不是鼓励
我国开放赴南极长城站旅游消息一出,不少媒体解读为鼓励大家去南极旅游。相关专家表示,《指南》的发布,是我国对南极旅游的管理更规范,不是鼓励。
南极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片纯净的土地,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因此,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IAATO)为南极游制定了极为严格的行为规范。
据报道,某旅游企业为游客准备的行程手册里,单是环保规范和注意事项就有30余项,有些要求甚至堪称苛刻:比如为了保护南极远离侵略性物种,手册要求游客必须彻底清洁和检查衣物,包括口袋、尼龙搭扣、裤管褶边、鞋底,确保穿着物品没有尘土或有机物。登陆前,还要再套上经过消毒的防水靴和干净的冲锋衣。游客登陆后行走路线也必须按照领队的规定,不能随意游荡,更严禁踏足在青苔覆盖的土地上,避免损伤植物。一旦出现违反要求的情况,游客本人甚至整个团队都可能无法再次登陆。
一直以来,南极这片土地充满了神秘感,人们对南极的了解还不够,南极环境状况也一直备受大家的关注。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活动对南极的环境肯定会产生影响。
所以我国对南极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视。除了此次公布的《指南》,在2018年,国家海洋局也发布了《南极活动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是原国家海洋局对南极人类活动环境保护的首个管理制度文件。
《规定》明确了国家海洋局负责对考察、旅游、探险、渔业、交通等所有南极活动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要求对南极环境及生态有特殊影响的部分考察活动进行许可;要求开展南极活动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评估文件,并报国家海洋局;还将根据南极自然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建立南极活动总量控制制度。
《规定》指出六类活动被严格禁止,其中包括:带入、处理放射性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或潜在污染物,带入非南极本土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采集和带出陨石、岩石、土壤及化石;猎捕或获取南极哺乳动物、鸟类、无脊椎动物及植物的整体或部分样本,以及其他可能对南极动植物造成有害干扰的活动;进入南极特别保护区或其他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基于安全和环保考虑禁止进入的区域;建立人工建造物;其他可能损伤南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活动。
《规定》要求,只有为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为目的的活动,并且在获得主管部门的批准许可后,才能按照规定进行。其他南极活动,则严格禁止开展以上六类活动。
《规定》明确,如违反本规定,将被列入不良记录组织者或活动者名单,在一到三年内限制其再次开展南极活动。
我国已建立诸多体系保护南极生态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每年全球前往南极旅游人数近五万人。因此,南极旅游引起了各南极条约协商国的高度重视,历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均要求各缔约国加强对本国南极旅游的管理,防止损害南极生态环境,并设定了相应强制性措施,包括限制500人以上的游轮靠岸、每次登陆游客不得超过100人、禁止旅游者进入南极特别保护区等。
据了解,1985年2月15日,长城站建设完成。长城站落成十个月后,在第13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上,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如今,签订《南极条约》的缔约国有52个之多。其中,仅有29国是《南极条约》协商国。值得注意的是,这29个协商国中,只有4个国家没有完成南极立法,中国就在此列。
我国南极旅游人数的激增,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南极生态环境影响的担忧和关注。尽管南极立法还没落实,但我国已建立了诸多南极考察活动管理体系,如:依据国务院令第412号令,我国发布了《南极考察活动行政许可管理规定》《南极考察活动环境影响评估管理规定》等系列规章制度,对南极考察活动实施行政许可管理;在应急处置方面,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总体应急预案》已经颁布实施。这些措施既保护了南极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满足人们对南极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