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峥
在网上浏览文章,看到作者引用的这段文字:“有时候,正常工作八小时,但是同事特别勤奋,自愿就加班到了12小时,进度比你快。然后你就会不自觉地焦虑,怕自己进度不够快,从而也开始加班,但是感觉明明不应该加班的……所以,很能理解法国之前游行禁止人自愿加班,因为真的变相逼迫周围人也开始加班了。”
对此,作者表示,如果要禁止别人比你勤奋的话,那么,有人娶了漂亮姑娘,你有压力;有人房子比你大,你有压力;有人比你聪明,你也有压力,都禁止吗?
读到这儿,我乐出了声。女儿凑过来看了一眼,也会心一笑,因为我们前一天刚刚讨论过一个话题——勤奋只是最低要求。
据说数学家蒂莫西·高尔斯曾纠正了外界的一个误解——认为数学界全由天才把控。他说,在40岁时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的安德鲁·怀尔斯,就不是天才。而且事实上数学界的绝大多数影响深远的贡献是由“乌龟”们而不是由“兔子”们做出的。“乌龟”们有一套勤奋的工作方法:非凡的勇气、坚定和耐心,对他人成就的了解,细致的规划,长时间的思考,他们有杰出的战略眼光,并不是只靠天赋的机会主义者。
我跟女儿讨论过:世界上想进步的人很多,真正能进步的人却很少,因为很多人的愿望只停留在嘴上,只是靠意念生活,最终必然得过且过碌碌无为。勤奋是保持一定的学习量和工作量,不能过于轻松,感到一点压力,完成后有轻微的快感,这证明你大脑在变强。
一个人想得到任何珍贵一点的东西:优异成绩、高薪高职、名望尊重、美好的爱情等等,勤奋只是起点,不仅身体要勤奋,脑袋也要勤奋,做一点脏活,了解事物的细节,让问题带着你思考,找到更好的方法。
“勤奋是让你保有比赛资格而已,只是最低要求,不值得炫耀,更不能叫苦。”这是女儿昨天看的一篇文章里的一句话,因为印象深刻,此刻她一下子脱口而出。
我对女儿说:“在我们周围,也不乏看上去做什么都很轻松,而且还做得非常出色的人,于是就有人把这归结为天赋,认为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天赋超群的那些人,自己先泄了气。就拿几乎每个小朋友从小都会背的《咏鹅》来说,白鹅看似轻松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其实要很努力地用蹼划水,我们才可以看到它水面上优雅的姿态。所以,它是在很努力以后,才显得很不努力的样子。人也一样啊,一个人只有经过很努力以后,才能慢慢地成为不太努力的样子。比如,凡·高的很多画都像孩子随便把颜料泼上去的。但是,你知道凡·高的素描基础有多好吗?他是在这个领域里所有技术、能力到达一定阶段之后,再重新返璞归真的。”
女儿期待地问:“那我算是天赋高的人吗?”我带点调侃地说:“应该就是正常的普通人吧。”女儿不服气地瞪大了眼睛,我赶紧说:“事实上,多数人资质是一般的,这并不可怕。碰到问题,只要善于模仿更出色的人,模仿几次后,你掌握方法里的因果与原则,可以灵活解决同类问题,你的资质就改良了一点点。研究显示,按照二八规律,出色的人占总人群的20%,这个数字不小。也就是说,只要你心态开放,善于向他人学习,你一定能够碰到更出色的人引领你。慢慢地,你就滚入了那20%,甚至滚入了20%里的20%,二八规律是无穷递归的。人的进步也有马太效应,想进步的人将得到更多的进步。”
“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变得越来越聪明喽!”女儿问。“原则上是这样的吧”,我说,“但是很多人不愿动脑子,要把一件事想明白,多推演几步,脑子会辛苦一些,就像我们的肌肉用得多了,会酸痛。脑子也要多用,问题出现了,如果你假装无视它,它是不会放过你的,人不解决问题,就会被问题赶尽杀绝。最后的处境就是罗素先生描述的悲惨境地:要让我动脑?我宁愿去死!”
“所以说,偷懒其实是最傻的行为,因为骗的是自己,这也是很危险的生活方式,一偷懒就面目模糊,太容易被取代,面目模糊到了一定程度,你想重新振作,已经不可能、不可逆了。”
“我喜欢昨天看到的那段话”,女儿说:“勤奋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己,这是深思熟虑后的最有利的生存方式,正如密林深处的一棵树,照顾自己每一片叶子,不是为了让人欣赏,是生长。”
“是的,始终保持勤奋的人有一天会变成另一个物种,他离开了树,少了一根尾巴,将来会到动物园探访你。”
“我才是那个回到动物园的人!”女儿大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