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可玫
国庆7天假期快得就像一阵风一样,每次返程离家的时候都能深深地体会到有一种爱叫做“我妈可能觉得我在外面会饿死。”于是又到了一年好几度晒返程后备箱的时候,鸡蛋论筐,苹果论箱,特产以麻袋为单位,包装极其随便,甚至猪饲料袋都用上了,看到后备箱被塞到超载,你是不是也表示过嫌弃这些东西……(见10月8日的《广州日报》)
满满的后备箱,不仅是鸡蛋、苹果和土特产,而是父母满满的关爱。毕竟,妈妈亲自做的一些土特产虽然不值什么钱,但承载着家人的爱与叮咛。
近几年,我们每次开车回老家过年,返回时,后备箱里总是被父母塞得满满的,就像这次国庆节后行李箱被塞得满满一样,让许多子女享受到了这种父母之爱,让人难忘,让人感动。但面对这份朴实、厚重的亲情,做子女的,应当不只是感动,还应当有一份牵挂、一份孝心,“常回家看看”。毕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并不高,只希望子女们能够“常回家看看”,陪父母吃吃饭、聊聊天,就心满意足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过得不怎么样不要紧,钱挣得不多没关系,重要的是能够在节假日“常回家看看”。因为无论子女身在何方,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父母总是惦念着。所以,在节假日里,子女们能够做到“常回家看看”,是对父母最好的心灵慰藉。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父母的感情是最纯粹、最伟大的。虽然父母面对子女不会提出“常回家看看”的要求,还会用“不用挂念”来安慰子女,但他们的内心还是挂念子女的,还是希望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的。人老思亲,子女是老人最大的精神寄托,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子女抚养大,子女却“无事不登三宝殿”,怎么能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呢?于是,为确保女儿回家过“十·一”,武汉曾有父母开出200元/天的高价“雇”女儿回家过节;还有郑州老夫妇上演离婚“苦肉计”,让子女“常回家看看”。如此这些,足见父母企盼子女精神赡养的紧迫感。
虽说“常回家看看”早就“入法”了,但对一些子女来说还没“入心”。虽然有些子女成了“房奴”“车奴”和“孩奴”,自己家中的事都忙不过来,没时间“常回家看看”;甚至有些子女居住地离父母很远,更不方便“常回家看看”。这些可以理解,但如果有条件、有时间的话,子女们最好不要只顾自己,而应当多为父母考虑,“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与父母聊聊天、叙叙旧,让父母安享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