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评论员 莫兰
“断头”盲道、“十八弯”轮椅坡道、“水泄不通”的残疾人通道、“铁将军”把守的无障碍卫生间……这些“拦路虎”在许多城市比比皆是,“无障碍”出行的障碍依然不少。
《2018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的数据固然令人欣慰——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7年来,475个省、地市、县出台了相关法规、政府令和规范性文件,1702个地市、县系统开展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然而,效果值得商榷——很多设施无法真正利用,沦为“装饰品”。
就在3个月前,无障碍出行的推广者文军,在坐着轮椅又一次考察无障碍出行路线时,不幸被一条存在障碍的路夺去了生命。如此悲剧,当唤起公众正视和警醒——此类悲剧,本不该发生,更不该重演。
莎士比亚说过:“城市即人。”人,是城市的核心。残疾人作为城市一分子,同样享有尊严、平等的地位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理应享受城市文明带来的美好、舒适和便捷,保障他们自由出行、畅通出行、安全出行,乃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它是文明的参照系,关乎尊严和温度。
消除无障碍出行的障碍,固然仰赖法律和制度从顶层设计加以保障,但更取决于条文的落实,政策的落地,举措的落细。有关部门要深怀一份尊重和关爱,监督无障碍设施建起来、管得住、维护好,呵护每一条通道畅通无阻、每一处无障碍卫生间便捷好用、每一列轮椅坡道合理安全,真正让残疾人出行无碍。否则,再完善的法规也只是一纸空文,再漂亮的设施也只能形同虚设,那将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而每一个公民也应该秉持同情心和同理心,为无障碍出行让道,为文明让道,不让残疾人群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