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9/2019093061aed80026d546fb9236a4966aeaec58.jpg
人物小传 于漪,女,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9/30/063747.html

等待处理…

于漪:一肩挑孩子现在,一肩挑国家未来

2019/9/30

人物小传

于漪,女,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她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张园园

“当我把生命和国家命运、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永远是有力量的,我仍然跟年轻人一样,仍然有壮志豪情。”尽管已是90岁高龄,于漪依然站在教育改革最前沿,矢志播撒更多育人的种子。

于漪的执教生涯,和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紧密相连。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语文教师,她一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钻研语文教学,为学生开启了万千世界;她提出的“教文育人”“德智融合”等主张,在全国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她培养的三代特级教师,至今仍是新时代教师的领军人物;她著作等身,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从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到“改革先锋”,再到“人民教育家”,于漪用一生诠释了一名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追求。

为学生打造“发光的课堂”

1951年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至今,于漪在教育领域耕耘了68年。

“我梦想的课堂,不只教师是一个发光体,每个学生都是发光体,这才叫教学。”把教课视作“用生命歌唱”的于漪认为,每一堂课的质量都影响到孩子生命的质量,而她心中最美的场景,就是一个“发光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她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率先倡导将“我讲你听”式的线性教学结构改为网络式、辐射性的互动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产生广泛影响。

“上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追忆当年置身于漪老师的课堂上的感受,于漪的学生、原上海闸北区第二中心小学校长葛起裕说。葛起裕至今记得一个细节,于漪上课时,总要让学生先自习,再启发引导他们谈感受、提问题,还常用粉笔在讲台角上写一些字或做个符号。直到多年后,葛起裕才得知,原来她是在记下不同学生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

把语文课上得“引人入胜”,成为“爆款”,也源于于漪将很多功夫下在了课堂之外。

课前,她会逐字逐句推敲备课内容,把上课的每一句话写好背下来反复训练。在从家走到公交车站的时间,她脑子里一遍遍“过电影”,课堂上应该怎么开头、如何展开、怎么发展,怎么掀起高潮,怎样结尾……课后,她会写“教后记”总结反思,一面记下学生的“闪光点”,另一面记下自己的不足。

从1976年起,一位青年教师随堂跟踪了于漪的3000多节语文课,发现于漪每节课都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

正是这样的执着探索,让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

为学生点亮心中明灯

“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你首先要了解他。”于漪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1978年,她提出了教文育人的教育改革思想,20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片面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风气,她坚持弘扬人文的教学主张,在她的推动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被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深刻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进入21世纪,她又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融合,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加强教师的育德能力。直到今天,于漪仍不断强调,基础教育是要“育人”,不是要“育分”。

在她看来,语文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里面凝聚的是民族精神、民族情结、民族思维方式、民族睿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教育,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文字要有骨肉亲情。”她努力通过自己的课堂为学生树魂立根,构建精神家园。

“我一直认为自己身上挑着千钧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于漪说,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成为大写的人。

在新教师培训中,她多次引用英国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来阐明观点:首先心中要有月亮,也就是理想信念,去真正敬畏专业、尊重孩子,还要有学识,如此才能看透“六个便士”,看透物质的诱惑。“满地都是便士,作为教师,必须抬头看见月亮。”

除了扎根教学实践,于漪还致力于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了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师徒带教”方法,亲自带教全国各地青年教师,在教室里听课后要评课,还手把手演示带教,先后培养出三代特级教师,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公开课、写下数百万字教育著述、培养出三代特级教师……从教六十余载,于漪在我国教育界享有极高声望。但她认为,自己就是教师当中的一滴水,她还是一个草根教师。

“我一辈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个‘格’不是用量化来衡量的,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如今,90岁高龄的于漪依然密切关注我国教育事业的变化发展,不遗余力地传递自己对教育的认知和理念,为语文教育建言献策。会场里、课堂上,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她倾注心血;面对语文教育追求功利化的现象,她积极谏言;今年9月,上海等六个省市的高一年级启用国家教育部统编的语文等三科新教材,于漪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改提出建议,研究如何使用好新教材……

2018年,她将自己多年来的经历汇编成《于漪全集》一书,8卷700万字的文集以“一辈子学做教师”为主线,涉及办学理念、语文教育教学、学生德育工作、青年教师培养等,展现了于漪的教育理论成果。这也是首部来自基础教育教师的全集。

“我一辈子的生命,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对于漪而言,教育既是职业,更是人生理想,“如果下一辈子还让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点绛唇·于漪

耿振军

大美黉门,高歌一曲飞丹驻。

春蚕铺路,培塑凌云木。

三尺讲台,飞落杨花处。

乐启悟,桃李蜂妒,伟厦多梁柱。

上篇:秦怡:中国电影的“常青树”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