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王春霞
家长如何教育培养孩子,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运动、劳动等习惯?作为父母,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全国妇联、教育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家庭教育电视专题访谈节目《成长必修课》,9月22日13点13分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我有传家宝》栏目播出,从儿童习惯养成切入,4个家庭的5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老师现身说法。
节目还特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现场为家长解疑释惑,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并逐步深入话题,引导家长注重言传身教,从孩子习惯养成入手,培养孩子的好品行;引导家长注重家校沟通,形成协同共育格局,共同为孩子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节目有故事、有理论,趣味横生,发人深思。
参加节目的5个孩子是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是很多家长心目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有的喜欢读书,有的跆拳道打得一板一眼,有的不仅拥有小发明,还是会做饭的“暖男”……
孩子成长的背后,离不开家长的科学家教理念和身体力行的引导。节目现场让孩子们给家长打分,包括家长的陪伴时间、耐心程度、对手机的依赖、运动频率、阅读时间,通过数据剖析孩子成长背后的家庭教育“密码”。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陪写作业鸡飞狗跳”,网上的段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当下家庭的生动写照。“就是在孩子写作业时,我看到他那个态度,我真的不能忍。”现场一位家长诉说着自己的困惑。
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更有耐心?
“教育之所以伟大,它是一种理性的爱。”孙云晓说,想打孩子之前先数数,或者先离开一会儿,干点别的事情,让自己冷静。同时,要从积极的角度解释孩子的行为,这将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家长,这样的原则要守住,那就是永远不能用暴力去教育孩子。”李玫瑾提醒家长,急事缓办,对于孩子做错的事情要淡化。要尊重孩子,不要说恶狠狠的话。
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对双胞胎的爸爸从事维修行业,擅长修东西。两个孩子受父亲的影响,动手能力非常强。这位爸爸说,“我下班以后基本上都陪他们做一些科学小实验”。
怎么才能有效地陪伴?李玫瑾说,父母和孩子聊天、一起做事是最好的陪伴方式。
为了发明,这对双胞胎常常在爸爸的陪同下去图书馆查阅大量的资料,而不是手机。“专业书籍查专业资料,有利于培养科学素养。”校外科学辅导老师侯越说。
不少家庭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技能,忽视了劳动习惯的培养。这对双胞胎的妈妈有意识地给两个孩子分好岗位,做家务。“其实,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孙云晓说。
在有的家庭,阅读已成为生活的底色。孙云晓分析,孩子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阅读。让孩子经常看到父母读书,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开展睡前亲子阅读,固定家庭阅读的时间地点,旅游时让孩子查资料,可以帮助孩子产生阅读的动力。
以往常被忽视的运动习惯,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4个家庭的父母多数也都注重孩子运动习惯的培养。
孙云晓说,要想让孩子聪明,就让孩子多运动,让他们在运动中增强体质,增长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思维能力、意志品质及社会交往能力,让孩子在运动中茁壮成长。
“希望孩子有好奇心。”
“热爱祖国,自食其力,勇于探索。”
“内心光明,乐于助人。”
……
现场的家长们对孩子的希望真实而富有正能量。孙云晓说,每一个孩子出生,都是带着自然赋予的特殊密码。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多种机会去尝试,但是一定要发现孩子到底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不武断替孩子做决定,也不轻易向孩子做妥协,不以成败论英雄,发掘孩子身上蕴藏的天赋。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节目在全场雄壮的诵读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