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9/pc2019091188e9ee8060304458ac9f5fbdea8f9024.jpg
■ 李咏瑾 秋风凉爽得犹如清水涌动,桂花一粒粒开得新鲜,我踏着这甜蜜缭绕的日子,一天一天地走向中秋。中秋是线条感最简单的传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9/12/063353.html

等待处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仰头看月,是人与月在空间上的彼此观照;而对月而言,带着从古到今最多情的意象和最无情的轮回,在时间的长轴上独自遥遥跋涉。

若在中秋裁月色

2019/9/11

■ 李咏瑾

秋风凉爽得犹如清水涌动,桂花一粒粒开得新鲜,我踏着这甜蜜缭绕的日子,一天一天地走向中秋。

中秋是线条感最简单的传统节日,与其他热闹时涌动的意象和喧闹的车马人声不同,中秋如此极简:一轮浑圆的线条,就能代表千百年来所有涌起又平息的意韵。幼年第一次看见这轮中秋的浑圆,即使最心思细腻的孩子,也浑然不知它魅力何在?为何能让周遭的大人们仰头望去,心头一软、继而生出绵绵不绝的思念?

于是李白在《古朗月行》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及至年岁渐长,孤独的时候,总忍不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再后来,知道“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终于明白了人攀明月是不可得的,于是人们不再强求,却发觉月其实一直与人相随,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始终依偎着你,未曾远去。

父母从事野外地质勘探工作,我小时候常住校,因而对中秋有一种漠然的敬而远之。因为中秋往往在九月的中下旬,正好是开学的第一个月。开学的第一个月,刚刚离开家不久,仿佛后背上还带着家里的腾腾热气,面孔上就扑面而来一阵阵属于生命个体的孤独秋凉,足以让那么小的孩子飞快地明白“乡愁”为何物。何况我幼时住校的年岁又特别小,可上溯至两岁时的托儿所,在数次清秋的开端,小小的手掌攥着一块家里的月饼去学堂,就好像攥着一枚沉甸甸的信物,攥得满手是油都舍不得放下。

最难受是临近中秋那些天,本地的孩子都被家里陆陆续续接了回去,最后偌大的教室里只剩下的三两个小萝卜头,和老师面面相觑。现在想想,在中秋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让老师舍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守在校园里陪着我们,该是多难为她啊!幼时却想不到那么多,见不到父母,能依偎着老师也是好的。现在想来,老师那时也只是不满30岁的年轻女孩,但却莫名给人一种“慈祥”的感觉——中秋月夜,她披着一件旧旧的开衫薄毛衣,坐在一张扶手都塌了一边的矮藤椅上,全身散发出的安定和热量,给了那时的我们一种莫大的安全感。

孩子们端着矮板凳挤坐在她的身边,谁能竭力挤到她手边的位置,就会骄傲得好像打了胜仗的将军——月色下,老师一边给我们剥着石榴,一边讲着那些玄远的关于月亮的故事,坐得离她最近的孩子,总会第一个得到满捧的晶莹的石榴籽,小声地欢呼着、忙不迭地吃下去。而我总会听着那些故事入神,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悠然地飘向空中,我想象着故事里的线条和色泽,想象自己也融入这无边清宇之中:玉兔就在我的脚下,而吴刚伐树时震下的桂花散落如星斗;偶尔一阵乌云飘来,短暂地掩住了明月,那是馋嘴的天狗正在奔向袭月的途中——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老师越过那些大孩子,把最大最红的石榴瓣分给出神的我,四周响起其他孩子嫉妒的嘘声。

到了最后的切月饼环节,那场面堪比切生日蛋糕——20世纪80年代的小镇幼儿园,那种冠字头的月饼仍然是稀罕物,再说幼时的孩子们一人也吃不下一整块。于是老师拿一本书垫在膝头,拆开一块月饼的油封,油浸浸的香味马上扑鼻而至,所有的孩子屁股半离开凳子、吮着手指高高低低地张望着。小小的水果刀,一端还连着大串哗啦啦响的钥匙,老师细细地、不偏不倚地分着月饼,再一牙一牙静静地递到我们的手中。

掌心微微一沉,是那时中秋最清晰的触觉之一。

先是豆沙,再是五仁,最后一种咸肉月饼我一直不怎么喜欢。但不知为何,老师分月饼的那种仪式感长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今年中秋节前,因为出差的缘故我回到从前幼儿园所在的县城,为当年的老师带去了月饼,此刻她已是白发苍苍,却仍然微笑着记得我小的时候性格好、不喜争抢,给什么吃的就坐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吃,是非常乖的一个孩子。老师的老伴儿是一位多年奔波在山野里的地质工人,现在退休了,终于能常伴在自己的老妻身边;而他们的独生女儿在异国他乡求学,老两口又成了空巢老人,今年的中秋也不例外。

为什么大家这么在意中秋?因为人各有自己的孤独。李白如此,苏轼如此,谁不如此?

人对孤独的感知,是在那圆月之下再描上一根旷然的横线,那横线或许是张九龄曾经见过的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可能是遥远的平展的林海,苏东坡形容那里乱山攒拥,流水锵然,只见月色下松风一浪推着一浪地拂过来,松香浸透了全部的衣衫和笔墨;还有可能是那乘着最好的骏马也跑不尽的草原,一直跑到海枯石烂、一直跑到圆月升起,北朝乐府里的无名氏翻身跌落在草原之上,不知哪里飘来的马头琴绵绵不绝,马奶酒烫入愁肠,天苍苍啊野茫茫,灵魂早已脱缰狂奔,直到那月亮之上。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仰头看月,是人与月在空间上的彼此观照;而对月而言,带着从古到今最多情的意象和最无情的轮回,在时间的长轴上独自遥遥跋涉。中秋,在这空间和时间的交叉口,我望向月亮,一时思绪纷呈。

上篇:吴地女子走月亮
下篇:那年月圆饼也甜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