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的天安门广场。资料图片
陈淑光在纸上写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田珊檑/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田珊檑
天安门广场中央,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碑身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非常醒目。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在碑前肃立瞻仰,缅怀先烈。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精神的象征,是国家和人民纪念、缅怀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纪念设施。而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世今生”的故事,还要从70年前说起。
历时8年多的“开篇大作”
从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正式开工,到1958年5月1日落成揭幕,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共耗时八年七个月。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担任,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点线仪复刻技术的使用、防冻试验、防风化材料的研究……纪念碑工程石料的开采、运输、建造等都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程设备及技术,并动用了当时中国顶级的建筑师、艺术家、文史专家,建立了完整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面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的镜头,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的参与者,今年90岁的陈淑光坚定地说。
陈淑光是著名雕塑家张松鹤的夫人,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女雕塑家,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八组浮雕中唯一一位女性共同作者。从《抗日游击战争》浮雕素描初稿的创作绘制到塑造完成,陈淑光协助时任雕塑组副组长的主创者张松鹤完成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创作及塑造。
1952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十面浮雕工作启动,分别是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的八面矩形浮雕,以及“胜利渡长江”旁边“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两面装饰性浮雕。八组浮雕的落成,是雕塑家、画家、史学家、建筑家及广大石刻艺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背着地雷的女战士、送儿子上战场的白发老母亲、向前冲的游击战士、农民老汉等人物形象,我都参与了创作。”陈淑光回忆说,当年的建设过程非常严谨,为了更好地创作,她和一批年轻人专门到北京门头沟农村体验生活,搜集工农兵形象,《抗日游击战争》中农民老汉等形象的创作灵感均来源于此。有着丰富战争经历的张松鹤仍然专门到部队学习体验生活,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战士形象。
凝聚众人智慧的结晶
八组浮雕的题材和内容,最初提出十几个主题设计方案,向各界领导及群众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史学家、画家、雕刻家、建筑家等反复探讨研究,并组织学习、访问、社会调查等一系列工作,最终明确了题材、构图,确定了如今作品的风格,即浮雕人物比例适当,场面宏伟、生动、活泼,表现内容深刻。
浮雕《抗日游击战争》刻画了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的场面。陈淑光回忆,《抗日游击战争》的创作也是广泛讨论、反复修改完善的。当时遇到过一次热烈的讨论,主要围绕浮雕上是否应呈现典型环境。有过从军经历、参加过华南抗日游击队的张松鹤在雕塑中加入了青松、高粱、山等形象,以更生动地表现游击环境。有的同志却认为绘画性太强,应突出主体人物。经反复讨论,张松鹤坚持自己观点,最后还是沿用这一创作方法。事实证明,这样的创作不仅得到群众的认可,也对新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仅仅是浮雕的创作,在设计、采石、施工等纪念碑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广泛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凝聚了众人智慧。
据悉,纪念碑碑身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毛泽东主席共写了3幅,充分征求专家们的意见,从3幅字中分别取字重新编排,选择最好的采用。纪念碑背面则是毛主席起草、周恩来总理书写的150字碑文。当时为写好碑文,周恩来总理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前前后后共写了40多遍,最后选了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歌颂英雄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也为新中国锻造了一大批建筑、绘画、雕塑等各方面人才。纪念碑从奠基之日起,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精神内涵的标志性公共艺术品,歌颂“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永恒主题。
每年,国家一些重要庆典礼仪、国庆阅兵、升旗以及外交使节来访都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背景举行;来自全国各行各业人士在纪念碑前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广大青年学生自发瞻仰缅怀,人民英雄纪念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同时,各界专家学者纷纷研究、宣传纪念碑精神,中央美院教授殷双喜出版《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从历史、建筑、艺术等多方面研究纪念碑的价值;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为“开篇大作——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五十周年纪念展”的展出四处奔波,搜集了大量纪念碑原始资料,该展览从北京到上海、深圳、武汉、天津,一路巡展,全方面多角度宣传人民英雄纪念碑精神,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当时我只有23岁,刚从中央美院毕业不久,就有幸参与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中。”在陈淑光心中,人民英雄纪念碑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重要起点,更是新中国的精神地标。她希望大家能保护好这座历史丰碑,传承好它所承载的精神。
70年峥嵘岁月,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穿透历史一直影响至今,成为歌颂英雄、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
/ 记者手记 /
谈及当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时的情形,90岁的陈淑光老人犹能清晰记起,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60多年来,经历了多次搬家,陈淑光始终保存着四幅当年张松鹤创作的《抗日游击战争》草稿、初稿、修改稿、晒制蓝图原件,将当年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颁发的工作证等资料视如珍宝。行动不便的她亲自为记者找出了当年的历史资料,并坚持一笔一画在纸上写下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记者感动于陈淑光及其家人对纪念碑历史资料的保护与辛勤付出,感动于当年纪念碑建设各界参与者的全力以赴,感动于北京画院美术馆等各单位及相关专家学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资料的搜集、保存、研究及宣传,因为有了他们的努力,子孙后代才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纪念碑及其背后的历史,不忘修建纪念碑时“纪念死者 鼓舞生者”的初心。
/ 背景介绍 /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对 话 /
保护好这座历史丰碑
——对话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参与者陈淑光
记者:您如何评价人民英雄纪念碑?
陈淑光: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第一座国家建筑艺术工程,它的政治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永恒的。
记者: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保护,您有什么看法?
陈淑光: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争》浮雕创作的共同作者,我在查阅对比各个时期拍摄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汉白玉浮雕照片时发现,浮雕人物表面因风化出现模糊不清等现象。如今纪念碑的汉白玉浮雕是艺术文物孤品,遇意外损毁,将无法进行复原修复。我期盼有关部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节点,对纪念碑的碑体及浮雕现状进行调查,做好纪念碑整体防风化保护措施。同时可根据三维虚拟现实的艺术形式,在浮雕所表现历史背景的相关地巡回展览,不仅展现纪念碑的艺术形象及其背后的历史,还要宣传并保护好这座新中国第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