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评论员 韩亚聪
一位网友近日发微博说,她的母亲“受到了近年来最大的心灵震撼”,起因是近日这位母亲在吃饭时目睹了盒马鲜生将当天卖不完的食物“大规模丢弃”的场面。可以想象,微博中描述的“晚上九点半之后的盒马鲜生,和白天是两个世界”,确实会给人不小的心灵冲击。
近年来,关于食品浪费的话题和争议不少,不外乎两种观点:有人认为,将吃不完、卖不完、临期的食品一扔了之造成的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让人看着“肉疼”;还有人认为,此类不扔便会有食品安全的隐患存在,企业销毁这些食品,将危害消灭在萌芽中是没错的。
其实,相对于“局外人”而言,商家自身才是最纠结的。不难想象,如果一个商家狠心扔掉自己的临期食品,难免会受到像盒马鲜生那样的公众质疑;如果不扔,又担心有人以此做食品安全的“文章”。
不光是临期食品,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全球每年生产的食物中,有13亿吨的食物被损失或被浪费。一项研究表明,当前供人类食用的食物,多达1/3被浪费。而在中国每年扔掉的食物总价值达到了320亿美元。城市垃圾中,被浪费的食物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品相不佳、吃不完、卖不完、临近保质期……都是这些食物被浪费的理由。这也意味着,每年为了生产这些被浪费的食品,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消耗,也给环境平添了很多压力。科研人员计算发现,到2050年,浪费食物将导致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增加10%。
浪费食物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也许将“巨幅增长”。数据表明,全球现有农业生产使用了70%的淡水资源、33%的土地和30%的能源,排放了20%的温室气体,以及随之带来了对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对森林等自然栖息地的转化和毁坏、生物多样性的锐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但用这样的环境代价生产出来的食物,却有大量在流通环节或餐桌上给浪费掉了。
在我们日益注重生活品质的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容不得马虎。但这并不是说,对于一切品相不佳、吃不完和临期的食品都要“扔扔扔”,这种因噎废食的“一刀切”,必定会造成浪费。因此,这就需要寻找一种平衡的方法,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让该扔掉的扔掉,能留下的让它们充分发挥“余热”。
设置临期食品销售专区和专员是一种探索。如果能够确保食品安全,并通过科学方法验证这些食品保质期临期而食用安全不临期,无疑是商家和消费者的双赢。而像一些网友建议的将此类食品捐给福利机构、送给弱势群体,值得推崇,但是,这中间必然会面临食品安全的风险。因此,如果能够有相关部门作为连通商家和被捐助者的中介,让商家少一些顾虑,这样一来,没有安全隐患的爱心食品才能够在层层把关下,发挥自己的“余热”,温暖更多人。
不过,说到底,许多食品浪费的源头主要在于供需不平衡,当供给远大于需求时,就难以避免地陷入浪费的循环中。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技术手段在销售领域不可或缺,一些电商平台和线下商家大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通过记录、统计、分析经营数据,来缩小供需误差、进行深度预测,从源头上避免可能发生的食品浪费行为。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也要培养“大数据思维”,通过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缩小食品消耗量和购买量之间的差距,以此来汇聚扭转食品浪费现状的社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