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8/pc20190830bdabc6d95a314dee84fd7951781fef12.jpg
■ 王小艾 前不久,朋友圈流传一篇热文《妈妈,同学家有五套房,我们家有几套?》,即使孩子小小年纪,也已对金钱和物质条件比较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8/31/063043.html

等待处理…

如今,家庭与家庭之间物质条件的差异拉大了,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比较,这是正常的事情。比较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何比较,如何看待差异,有差异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喜欢“比父母”?

2019/8/30

■ 王小艾

前不久,朋友圈流传一篇热文《妈妈,同学家有五套房,我们家有几套?》,即使孩子小小年纪,也已对金钱和物质条件比较敏感了。

其实,除了物质条件的比较之外,孩子们还相互比较父母的职业、收入、学历,甚至是父母的身高、体重。“我们家有几套房”“我们家有多少钱”“妈妈,你收入怎么这么低”“爸爸,你为什么不上研究生”……孩子的种种比较,是否是成长中正常的心理需求?面对孩子这些问题,家长该如何回答?

家长回应

愧疚型 王女士(5岁女孩的妈妈): 女儿觉得我开的车太破旧,总是问我:“妈妈,为什么你不开奥迪呢?”搞得我很不好意思,每次接孩子时总是将车停得远远的,以免被她的好朋友笑话。

坦然型 刘女士(二年级男孩的妈妈): 儿子有一次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们家没有大房子呢?”我很平静地告诉他:爸爸妈妈上完研究生,靠自己努力获得的这一切,已经尽力了。如果你想要更好的条件,你可以靠自己去争取。孩子听完之后,再也没有问过类似的问题。

认同型 张先生(四年级男孩的爸爸): 儿子同学的爸爸是公司经理,我是单位部门主任,也被我儿子安上了“经理”的称呼。快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通过各种比较,确定父亲的榜样,给自己力量吧。

心理解析

孩子认知与父母态度息息相关 北京存真心理中心创办人,北大医学部国家心理督导师武自存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在孩子感受到与周围的差异时,就会形成好奇心,并通过询问家人试图解决内心的困惑。

此时,不代表孩子一定有虚荣心。但这些问题的回答的确比较考验父母的应对策略。如果父母无法恰当回应,孩子内化了父母的焦虑和羞愧感,就容易通过攀比的方式,试图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肯定。

武自存表示,孩子的这些认知很大一部分与父母的态度有关。家长的应对方式基本有这三种:

一种是孩子的提问引发了父母的焦虑和羞愧感。有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继续提问,会把事情解释得模棱两可。这会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内在的羞耻感,从而产生自卑,加深攀比的心理。

一种是回避型的父母,会刻意转移话题,转移到诸如敦促好好学习方面,导致孩子对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他们会认为这些在家庭内部是一个禁语,变得过度敏感。

还有一部分父母可以较好地回应孩子的困惑和忧虑。他们能平和地告诉孩子家庭的实际情况,能够理解孩子暂时的失落感,但是并不会因此焦虑或羞愧。父母这种稳定的态度,就不会让孩子感到自卑。

父母还可以更加积极地关注和告诉孩子,即便暂时我们某些地方没有足够好,不代表其他能力和优点也都一起消失了,这样有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

爱比较是孩子社会化的体现 亲子教育专家刘勇赫认为,如今的攀比现象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加突出,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表现。事实上,孩子能够这样去表达,恰恰说明他已经觉察到了社会上对物质成功的一种评判方式。

当我们被孩子问及这样的问题时,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我们可以和孩子做个游戏。准备一张白纸,中间画一条线,左边让孩子写自己的五个优点,右边写五个缺点。然后翻过来,再写一下另外一个同学的情况。通过这种互动,让孩子了解每个人都有短处与长处,快乐与烦恼,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另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兴趣发展目标上,做自己觉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冰心曾说:“做人要有才、情、趣。”这是家长的生活追求,也应该是孩子的生活追求。

专家观点

将比较转换成上进心 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表示,孩子3岁左右,就开始跟别的小朋友比高低、比好坏了。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参照系,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也是认识自我的途径,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最后转化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如果孩子在比较中,经常不满足于自己的位置,但是又暂时不知道怎样超越别人,就很容易对自认为比自己漂亮、聪明、富有的小朋友产生嫉妒心理。

付小平认为,一般来说,爱比较的孩子喜欢争强好胜。作为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心平气和地跟别人竞争,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积极心态。他们就容易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不是陷入只比较、不行动的自卑情绪中。

因此,当孩子之间的比较对象从自我变为父母时,家长也不必大惊小怪,我们需要理解和包容孩子的这种竞争意识和上进心。当然也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父母,正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一样。

引导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洪明认为,如今,家庭与家庭之间物质条件的差异拉大了,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比较,这是正常的事情。比较不可怕,可怕的是如何比较,如何看待差异,有差异怎么办。

首先,父母要有正确的心态和价值观。家长要心平气和地看待差异,尤其是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时,需要坦然面对,不要避而不谈,更不要遮遮掩掩。

其次,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比较观。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以金钱和社会地位作为人与人之间比较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这是错误和危险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多,但根本差异是人品、爱心,对社会的贡献、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等等。

再次,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金钱是物质文明的反映,物质文明是每个人的梦想。金钱没有错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价值的体现,是智慧和勤劳的结果,值得尊重。要引导孩子从羡慕金钱到羡慕金钱背后人的智慧、勤劳、汗水。

最后,要告诉孩子,父母的钱和地位与孩子没有关系,只跟父母的奋斗有关。父母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关爱、陪伴与责任。

上篇:没有了
下篇:传统礼仪开启新学年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