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8/20190819ecac63be4e0a4127bf71a6e10ebe05b6.jpg
横县把生活垃圾分为了三类: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和有害有毒垃圾。 街道两边的垃圾箱都注明有“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字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8/20/062690.html

等待处理…

一个小县城自发实践20年,分类准确率超90%

广西横县:人人都是垃圾分类者

2019/8/19

横县把生活垃圾分为了三类: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和有害有毒垃圾。

街道两边的垃圾箱都注明有“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字样。

横县打的是有准备之仗:分不好,环卫工、居委会大妈、分类督查员轮番上阵教;屡教不分的,拒收垃圾;乱丢乱倒,电视曝光,依规重罚。图为小区内的垃圾投放点。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综合

 在刘锦芬经营的卷筒粉小吃摊旁边摆了四个垃圾桶:一个放塑料袋;一个放客人吃剩的粉,拿去喂鸡;一个放一次性筷子,送给邻里烧火;一个放饮料瓶,集中卖废旧。
从垃圾往街头江边一倒了之,到详细分为四个桶分类投放,刘锦芬家的“垃圾倾倒史”的背后是广西横县探路垃圾分类20年的恒心!
“黄金街”成了“垃圾街”
横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距南宁市仅97公里,因被称为“中国茉莉之乡”而被人熟知。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刘锦芬家的小吃摊就位于横县的马鞍街。这条街沿郁江而建,是县城的黄金地段。但由于街道石巷狭窄,环卫车无法开进。刘锦芬和众街坊一样,索性将垃圾直接丢在江边,眼不见为净。
经年累月,街道和郁江之间,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垃圾带”。每天郁江吹来的并非清风,而是浓烈的臭味,居民窗户一年四季都得紧闭,“一年到头,就盼着涨几次大水,把垃圾冲走。”刘锦芬说。
“黄金街”居然成了“垃圾街”,刺痛着横县人。
二十多年前,这样的垃圾问题在横县并非个例,而是横县“垃圾围城”的一个缩影。
20世纪80年代,横县垃圾日产量才十来吨。随着横县城区建设规模扩大、人口数量增多,垃圾的产量也大幅度上升。到90年代末,猛增至六七十吨,每年还以5%至8%的速度增长。
那时垃圾焚烧还没有普及,且焚烧炉动辄几百万,横县承担不起这么一大笔费用。县环卫站就在城郊附近找了一个4.7亩的填埋场,可没过多久就填满了。每年还要租车清运两三次,费用没有五六十万元下不来。
垃圾填埋的方式也非常简单,导致填埋场里臭气熏天。附近居民受不了,抬来电线杆卡住门口,阻挡新的垃圾车进场。
本是依山傍水的清秀小城,却被垃圾搞得邋里邋遢。
被“逼上梁山”的垃圾分类
饱受“垃圾围城”之苦的横县,被逼上梁山,开始了垃圾分类实践。
分类,怎么分?当时绝大多数居民并没有将垃圾进行分类的意识和习惯。
2000年5月,环卫工人每天从试点区域拉回生活垃圾后,就蹲在垃圾堆旁,统计每种垃圾所占比例。统计表明,横县垃圾可大致分成两类: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其中可堆肥的垃圾占81.11%。这证明将大部分的垃圾堆肥利用,实现减量化和资源化是可行的。
有了“大数据”的支撑,2000年9月,横县垃圾分类实践正式启动。
分类试点放哪里?有人建议选择居民素质高的区域,先易后难。
几番讨论,最终将试点确定在马鞍街和西街这两条最为脏乱差的街道。“因为剃好最难剃的头,才有说服力,拿下这里,就没有拿不下的地方。”
横县垃圾分类的方法并不复杂。
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推行的垃圾四分法不同,横县把生活垃圾分为了三类: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和有害有毒垃圾。
如此分类,看似简单,实有门道。“一是符合横县垃圾成分实际;二是简单明了,连老太太都一教就会。如按流行的可回收、不可回收来分,反而不好操作。”横县环保局副局长陈洪为说。
两街共有236户居民,环卫站给每家发了两个不同颜色的桶。一个放剩饭菜等可堆肥垃圾,另一个放塑料袋、饮料瓶等不可堆肥垃圾。
在时间上采取定点定时投放和收运的方式,对于街道住户一般下午五六点左右上门收运,有垃圾房的小区则是晚上投放,当晚或第二天早上收运。
但过程并不容易。家里多了两个垃圾桶,刘锦芬并没太当回事,心里还犯嘀咕,“往江边一丢,多省事,分什么类,麻烦!”不少街坊仍像刘锦芬一样,不以为然。
工作人员上门做思想工作,不想却被街坊们“将了一军”:“让我分类,可以!但你们得先把郁江边的陈年垃圾清走。垃圾不清走,分类我不搞!”
环卫站二话没说,清!用了整整一周,才将小山般的垃圾清理完。
将心比心,街坊们服了气。3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200多户居民的垃圾分类正确率达90%以上,试点成效显著。
垃圾分类的实施将老街完全变了一个样,整个街道变得干净了,路边河畔再也看不到任何垃圾。
2001年4月,横县垃圾分类开始向全县铺开,根据制定的“四周包围中心”路线图,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校、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等推开,计划三年内在全县实现垃圾分类工作。
不分类就不收垃圾
在推广的过程中,碰到了不少“钉子户”,首当其冲的是一些机关单位。
一些县直部门还是按老习惯丢垃圾,并没有把垃圾分类工作当回事。但县环卫站坚持认为,不分类就不收垃圾。
一天,两天,三天……没多久,这些部门被满大院的垃圾熏得坐不住,给环卫站打来电话质问。
环卫站一句话顶了回去:“要让我们收不分类的垃圾,你先让县委县政府下个文件!”
最终,那些“位高权重”的部门不得不服软。而作为住建局二级部门的环卫站,一时扬眉吐气。
横县打的是有准备之仗:分不好,环卫工、居委会大妈、分类督查员轮番上阵教;屡教不分的,拒收垃圾;乱丢乱倒,电视曝光,依规重罚;分得好的,每月会得到洗衣粉、肥皂、牙膏等小奖励。
20年分类已成习惯
每天下午五点半,环卫工唐志洁开着垃圾车前往自己负责的街区收垃圾,每家每户陆续将两袋分好的垃圾放在门口。
唐志洁拎起袋子倒入垃圾车不同的桶内,然后用钳子快速挑拣一下,再前往下一户,每户的收集时间不到1分钟。
“居民分得基本没什么问题,二次分类省很多力。”她说。
经过20年的努力,有居民直言:“分类多年了也就习惯了,现在想不分类都难。”
“出路”决定意义
源头分类,这只是起点。如果不解决垃圾的最终“出路”,中前端的分类工作就不可持续且无意义。
源头分类却又混合运输——这是很多地方垃圾分类难以产生实效的原因。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横县的垃圾分类也一度出现混合运输问题,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好在横县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横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洪为说:“县里克服困难,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投入近千万元,购置垃圾分类标志桶、钩臂垃圾车、压缩式垃圾运输车、环卫三轮车等环卫设备,保障了源头分拣、中间运输、终端处理的全过程分类。”
这样一来,居民源头分类的努力得到了尊重,确保了居民在前端分类的积极性,同时保障了后端处理的高效环保和可持续性。
横县还与香港浸会大学、广西大学农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结合可堆肥垃圾占主导的实际,开展堆肥肥效、应用需求等调研,并投资建设了设计处理能力为15吨/天的堆肥厂。
“垃圾分类后,经过堆肥、回收处理,需要填埋的垃圾量大为减少,目前每天填埋垃圾120吨左右。保守估计,设计使用年限15年的填埋场能多用五六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横县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营负责人韦国树说。有机垃圾通过堆肥可以尽可能地回归自然,养育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同时也避免填埋过程中对土壤、水和空气的污染。
截至目前,横县县城垃圾分类覆盖面已超过70%,分类投放正确率达90%以上,全县减少了约25%的生活垃圾。

上篇:没有了
下篇:气候变化正加剧土地压力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