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8/2019081930b9e8b93ad64e6eb16d1d47a40656bd.jpg
今天的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 / 背景介绍 /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黑河下游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组建于1958年10月20日。它是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8/19/062668.html

等待处理…

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0载波澜壮阔

这里写下中国航天史上诸多“第一”

2019/8/19

今天的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

/ 背景介绍 /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黑河下游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组建于1958年10月20日。它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卫星发射中心,也是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世界大型航天发射场之一。2003年,我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从这里升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截至目前,这里共发射11艘神舟飞船,2个天宫和160多颗卫星,将中国航天员11人14人次成功送入太空,进行了1000多次其他各类火箭发射试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诸多“第一”。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袁鹏

“最紧张的一次,我们在塔架上做完最后一次设备安全检测,刚刚撤离到安全地带3分钟后,火箭就准时发射了!”

8月16日,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巍峨高耸的发射塔架下,身材瘦小的张卫红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谈起一次火箭发射的经历,就像回忆发生在昨天的一件很平常的事。

1997年大学毕业至今,22年时间里,张卫红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见证和经历了从“神舟”到“天宫”的数十次发射,顺利完成了一次次火箭发射保障任务。在同事眼里,她是工作上的标杆;在年轻人眼里,她是大姐和备受钦佩的巾帼英雄。张卫红是航天城中许许多多工作人员中的代表之一。

地处黑河下游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自1958年10月20日正式宣告成立以来,已经有159颗卫星发射升空。这里迄今发射了1000多次各类火箭发射试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诸多“第一”。

老一辈航天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精神力量代代相传,并在今天焕发出新的活力……

大漠戈壁上的青春之歌

1997年,从东北某大学毕业的张卫红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来之前,曾在卫星发射中心工作过的大学老师曾告诉她这里的条件很艰苦。也许是来之前已经做足了准备,来到发射中心后,张卫红觉得条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

“和现在相比,条件是差一些,不过我能接受……”在张卫红眼里,能满足来到航天城工作的愿望,这对她才是最重要的。

来到航天城的第二年,张卫红和丈夫也是自己的校友、师兄结了婚。

“我们结婚很简单,领了证、分了房,把两个人的钱凑到了一起,买了点家具,也没举行什么仪式。”张卫红告诉记者。

在张卫红家里,记者看到,家里的陈设很简单。与此相对的是张卫红那厚厚一摞荣誉证书,记者粗略数了数就有三十多本。但对于荣誉,张卫红满是谦虚,连说“这不算什么”。

在张卫红家里随处可见运动器械,她告诉记者,她的工作要经常在高高的塔架上爬上爬下,需要很好的体力。

赵桂花是上世纪80年代初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她是一名医生。1984年,从某医科大学毕业的赵桂花已经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一所大学工作了三年多时间,工作前景很好。但因为丈夫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的缘故,加上对航天工作的向往,尽管原单位再三挽留,她还是选择来到航天城。

“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一路转车,走了几天,当我看到那走不完的戈壁沙漠,那一刻我心里真有些凉了!”赵桂花告诉记者。

但赵桂花还是选择留下来,几十年的时间,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她一直坚守在航天城这个规模相对很小的医院里。多年来,她在这里接生了1000多名宝宝,为数不清的患者解除了病痛。

除了为航天城的人们服务,赵桂花还经常到附近的牧区为牧民们巡诊问药,成为牧民心目中的埃木奇(神医)。更重要的是,作为火箭发射的一支后勤保障力量,她和同事们一次次顺利完成了任务。

1000多次各类火箭发射试验在这里进行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展览馆里,这座共和国航天城发展的历史清晰可见。

1958年,陈士渠上将、孙继先中将等先后率部开赴大漠戈壁,开始了航天城的创建工作。共和国的先驱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住帐篷、睡地窝子,战天斗地,在戈壁上扎下了根。

1958年10月2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宣告成立。

从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发射,直到今天,在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发射场之一,截至目前,已经有159颗卫星从这里发射升空。这里迄今进行了1000多次各类火箭发射试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诸多“第一”。

今天的航天城,处处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超市、商铺、宾馆随处可见。与不远处就是看不到尽头的茫茫戈壁相对照,这座在戈壁上拔地而起的城市宛如一个奇迹。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某单位,记者见到了两名“80后”航天工作者李娟和魏笑,两人都是家里的独生女。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她们都是大学毕业后志愿来到航天城工作的。

李娟告诉记者,对航天工作痴心的她是经过了几次波折才来到这里的。其中一次是大学毕业后的李娟已经和某单位签约,后来得知能到航天城工作,她毅然给对方单位交了违约金后,如愿来到了这里。

如今在李娟和魏笑所在的部门,两人都已经成长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

“和同龄人相比,我们也许没有那么丰富的娱乐生活,没有时间去逛街购物,但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荣誉感,我很自豪!”李娟说。

“我爱人是北大毕业的,也在这里工作,我们都很喜欢这里宁静的生活,有条不紊的工作,大城市的喧闹我们反而不太习惯!”魏笑告诉记者。

戈壁上烈焰腾起是最好的赞美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这是在航天城广泛流传着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是老一辈航天人献身航天事业的真实写照。作为“80后”的李娟和魏笑们,她们又是怎样理解和看待她们的前辈呢?

“每一代人他们所面临的情况不同,他们的选择也可能不一样。今天的我们所处的时代各方面条件改善了,面对的各种诱惑也更多。这个时候就需要坚定自己,坚定自己在这里踏踏实实工作下去的信念,如果没有这种坚强的定力,就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对于我而言,我追求的就是航天人这份职业!”李娟坚定地说。

“如果组织需要,我就继续在这里工作下去!”魏笑说。

从“60后”的赵桂花到“70后”的张卫红,再到“80后”的李娟、魏笑,她们所处年代不同、所在岗位不同,但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则是她们共同的追求。

此次采访中,恰逢我国捷龙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接受完记者采访后,李娟和魏笑匆匆出发去执行任务。

8月17日12时11分,我国捷龙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随后宣告此次发射成功。

当天,随着戈壁上烈焰腾起,火箭像条巨龙一样直插长空,现场观看的人们一片欢呼、喝彩!那一刻、那欢呼、那喝彩,是对张卫红、赵桂花、李娟、魏笑等所有航天人最热情的赞美!

记者手记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的几天里,面对一个个采访对象,听不到豪言壮语,更看不到摆功炫耀,他们更多的是朴素、敬业。只有谈起自己的工作时,才会像进入某种状态一样娓娓道来。

作为新一代航天人,他们身上有着老一辈航天人奉献、忠诚、热爱的精神气质。同时,在她们身上也洋溢着当代航天工作者睿智、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也是共和国昂扬奋进的“特殊密码”。

/ 对 话 /

记者:你初到这里工作时的情况和现在有哪些不同?

张卫红:上世纪90年代我来到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的时候,这里的条件还很差。住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破旧两层楼房,设施比较差。那种楼的楼梯很特别,从一层到二层直通到顶,我们叫它通天楼。吃的也很简单,特别是蔬菜等副食比较缺,冬天还要在家里储存大白菜、土豆。我所在的单位厂区刚刚建好,到处是一片片戈壁滩,现在厂区周边都种上了草,环境和当时相比完全不同了。

记者:你参加了那么多次发射任务,每一次发射成功,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感受?

张卫红:有两次执行发射任务的经历让我最难忘,一次是神舟一号发射时,那时我参加工作还不久,也是第一次参加重大发射任务,当火箭发射升空,随后宣布发射成功那一刻,真的很兴奋很激动。一次是天宫二号的发射,这是我国航天发射事业的又一个重要时刻,经历过多次重大发射任务,这次是对我们地面保障任务的又一次重大考验。那次任务我们压力特别大。发射成功后,我和同事们都不约而同蹦了起来,大家都很激动,每个人见面都要互相拥抱一下!

记者:为保障每一次发射成功,你们平时是怎么做的?你如何看待自己从事的这份事业?

张卫红:只有平时对相关专业的认真钻研与学习,在实践中无数次的认真揣摩、维护检修,你才能在遇到问题时心中有数,尽快去排查、处理好问题,也才能做到在保障任务中不慌乱、不害怕。作为参与火箭发射任务的一分子,我为这份职业感到骄傲。我还很年轻,但是我愿意为这份事业继续奋斗下去!

中国力量 中国精神 中国智慧

——写在“共和国精神地标”大型全媒体报道启动之际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韩亚聪

时间的年轮,刻印下成长的足迹。

从封闭落后实现开放进步、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波澜壮阔、意气风发。

这是新中国前行的脚步。

7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写下了中华民族奋进史上最值得记录的光辉岁月。

时代变迁中,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符号”——

从农民自发“包干到户”的小岗村到焦裕禄带领人民与恶劣自然条件抗争的兰考,从结束中国油荒历史的大庆油田到第一个招商引资的特区蛇口,从中国的智力硅谷中关村到直面中国崛起和亚洲崛起的博鳌……

广袤大地上竖起的精神地标,勾勒出共和国蜿蜒前进的足迹,记录着共和国70年昂首奋进的砥砺征程。

“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涅槃重生、呕心沥血、艰苦卓绝、热血铸就……新中国的精神气质,在铸就一个接一个精神地标的万水千山中,得到不断锤炼。

重大工程、开放前沿、时代精神、民族脊梁……每个精神地标背后,既是一段饱含夙愿和期盼的奋斗史,也是一幅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代画卷。

如何不断激发亿万人民的爱国情、奋斗志?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历史之问。

中国共产党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对一人一地如此,对一个国家更亦如此。

那些矗立于你我心间的精神地标,无一不是在党的领导下,紧跟时代发展脚步、肩负使命与责任。可以说,它们创造和传承的精气神,就蕴含着新中国的“发展密码”。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走进新时代,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时,再访精神地标,重温激情岁月,既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追忆,也是告诉你我,要在感悟初心使命中永葆赤子之心,汲取持续奋进的力量。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每一个共和国精神地标,本身就蕴含着我们党的初心使命,走近一个个地标,就是走进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走进一场主题教育的“宣讲厅”。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

属于我们伟大祖国、伟大人民的精神地标,展示着中国力量、蕴藏着中国精神、散发着中国智慧。在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让我们以守初心担使命之志接力探索、接续奋斗,激扬起奋进力量,书写出崭新篇章!

上篇: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下篇:结合实际 真抓实改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