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始于音乐,又超越音乐的故事。“与歌声相遇”的孩子,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被歌声改变的山里娃,在无声与有声之间成了励志样本。
中国大多数人口在乡村,只有给广阔的田野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农业才会更强大。只有确保农村儿童获得更公平更均衡的教育机会,未来才会更美好。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评论员 佟吉清
近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大山深处的无声合唱团》一文,让我们的目光投向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特殊教育学校。在那里,来自北京的先锋艺术家、摇滚乐手,将失聪儿童与好听的声音联系在一起,曾经被看作“有缺憾”的孩子创造出歌唱的奇迹,大山深处的他们由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世人也从中看到农村留守儿童具有的无限可能性。
这是一个始于音乐,又超越音乐的故事。时光倒流至6年前的5月,为了寻找那种源自生命本身、未加雕饰的干净纯粹的声音,艺术家李博和张咏来到凌云县唯一一所为残疾儿童提供九年义务教育的寄宿制学校。山里的孩子很腼腆,更何况是这群从小就被告知“残缺”的儿童,更不愿意将自己的缺点展现在陌生人面前。在学校待了两周,没有一个聋哑孩子愿意配合他们发声,甚至没有一个孩子愿意与其正面眼神交流。就在他们想放弃的时候,一个4岁的女孩突然跑过来,拉着李博和张咏的手,发出了“啊”的一声长音。正是这个举动,让他们决定不再做声音采样,而是组建一个无声合唱团。那个叫杨微微的勇敢小姑娘,成为无声合唱团年龄最小的成员。
除了无缘倾听窗外的鸟语蝉鸣,一些“与歌声相遇”的孩子,有着其他留守儿童一样的困窘,为维持生计,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留在合唱团的娃娃,数不清的训练次数锻造出他们“不服输”的意志品质,歌声更唤醒了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曾经的怯懦阴郁不见了踪影,他们不害怕失败,不恐惧别人的目光,变得开朗活泼,心态平和,气场强大,脸上漾着的微笑如夏花般灿烂,不再觉得“低人一等”。这些被歌声改变的山里娃,在无声与有声之间成了励志样本。
这些年,无声合唱团走过不少地方,孩子们发出的声音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去年8月4日晚,在享有“中国音乐圣殿”之称的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14名聋哑孩子一身纯白,双手背后,双脚八字站立,朴实无华,纯粹自然,用一个“啊”字唱出《无声三部曲》,清脆有力,有张有合,音乐家刘索拉形容这是“天籁之音”。演出结束时,台下竖起一片高举过头的大拇指,用沉默的语言表达尊敬和欣赏。今年3月16日,这群孩子又登上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舞台,每个孩子用自己独特的音高汇成一首特别的音乐《画无声》,将震撼和感动带给在场的嘉宾和无数电视机前的观众。
一直以来,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是公众的热议话题。严格意义上说,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村的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合唱团所在的特殊教育学校,孩子们能够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娃娃们名声在外之后,学校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物质条件有了进一步改善,但和群山外的同龄学生相比,孩子们接触琴棋书画的机会仍然有限。除了教学大纲安排的课程外,城市里的年轻父母,不惜花天价费用,把子女送到课外机构,参加舞蹈、音乐、外语、体育等方面的培训,使得农村娃娃和城里的孩子,在起跑线上一点点拉开了差距。对此,从农村走出来的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深有感触。前不久,他在新浪教育公益联盟发起的《教育星益官》上谈到,自己现在有遗憾,比如说不会体育,不会音乐,不会绘画,因为在农村,不可能学这些东西。只是,随着事业的成功,俞敏洪大学时“看同学会拉小提琴”感到的自卑,已经升华成了现在欣赏的心态。
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语言,三是音符。”音乐除了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激发出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这些无声世界的“歌者”是幸福的,假如没有歌声带来的“逆袭”,这些山里娃娃的未来一眼就能望到头:升入特殊教育学校读高中或中职——学习按摩或烹饪——打工或务农。无声合唱团在很多孩子的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他们开始打破循规蹈矩的生活,打算走出一条非同寻常的路。家人也开始对他们刮目相看,杨微微的愿望“要唱歌,要跳舞”,父亲则希望女儿“一路去上高中读大学”。如果回归乡村,他们也将会是有见识、有尊严、有奔头的新农民。
中国大多数人口在乡村,只有给广阔的田野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农业才会更强大。只有确保农村儿童获得更公平更均衡的教育机会,未来才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