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一千多年前,诗人李白沿长江由蜀入楚时,写下的《渡荆门送别》,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楚天长江图。
如今,万里长江依然浩荡奔涌,更加壮美的楚天长江图正在绘就。
为贯彻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来,湖北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深入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集中力量开展了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等十大战役,扎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日前,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随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从武汉到宜昌溯江而行,实地见证了湖北省为推进长江大保护而作出的努力。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鹏
武青堤是位于武汉市青山区的一段长江干堤,在记者的印象中,由于位于重工业区,这片沿江地带多年来一直以杂乱无章的面貌示人。堤外是各种工业码头和砂石场,设施陈旧不堪,堤内则是大片低矮破败的简易民房。一条狭窄的沿江公路上,每天来回行驶着各种大货车,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则泥泞不堪。
然而,当记者日前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重新踏上武青堤时,这里已经完全变了模样,整个江滩已经被改造成公园,遍植着乌桕、银杏、枫树、香樟等各种观赏树种,满目郁郁葱葱,不时有锻炼的人群从蜿蜒的绿道上跑过。
据介绍,武青堤改造工程总体按照“堤、滩、路、城”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先后拆除沙石码头26个,7.5公里的长堤被改为绿坡,135公顷滩地被改建为缓坡公园。在青山江滩的建设中,还充分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成为全国第一片“海绵江滩”。2018年,武青堤改造工程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在武汉上游200多公里的沿江城市荆州,荆州柳林水厂附近的江滩也经历了和武青堤同样的巨变。
柳林水厂是荆州供水规模最大的主力水厂,周边一度被砂石厂码头、造纸厂排污口、造船厂码头等众多污染企业所包围。在中央环保督察组提出整改意见后,荆州市采取多种措施,对以柳林水厂取水口为中心,下游300米,上游3000米的区域进行整治,拆除了该区域内所有的建筑和污染源并全部复绿,使水源地环境得到了全面改观。
武青堤和柳林水厂巨大变化的背后,是湖北对全省长江岸线进行综合整治的雷霆行动。长江在湖北省境内蜿蜒1061公里,繁忙的水运令这条黄金水道的沿线一度遍布着2000余个大大小小合法或非法的码头。虽然这些码头曾经为经济建设做出过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中的许多老旧码头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功能,间接或直接地导致了长江沿线的砂石遍地,污水直排等环境问题。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提出后,湖北省政府成立了非法码头治理联席会议,全省上下联合行动打响了非法码头整治专项战役,从2016年至今,已经连续开展了三轮整治行动。
在武汉,市委和市政府决心对非法码头的治理和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的优化调整。自2016年以来,全市共取缔非法码头167个、趸船273艘、沿江堆砂场364个,同时完成长江和汉江核心区103个码头、189艘趸船的拆除、整合、集并工作。
由于历史原因,荆州长江沿线码头数量同样众多。为打造“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荆州开展了清江、截污、绿岸“三大行动”。关停非法码头353处,拆除343处,复绿319处;集中监管涉砂船舶44艘,驱离遣返外籍涉砂船舶297艘,查获涉砂违法船舶216艘;整治完成未经许可的长江入河排污口12处,整改提升重点河流排污口49处;完成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违规设施整治114个,1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为100%。与此同时,荆州市还在湖北省率先建立了岸线管理员队伍,每1~2公里长江岸线设置1名管理员,每周不少于3次巡查责任断面,实现了623公里岸线管理全覆盖。
据统计,三年来,湖北省长江干线共取缔各类码头1211个,泊位1383个,清退港口吞吐能力1.56亿吨,长江沿线8市州共查获各类非法涉砂船舶699艘次,拆除各类采砂船舶及机具475台套,长江两岸的岸线得到大幅腾退。经过整治后,近六成的码头被清理,码头占用自然岸线的长度减少了47%。通过整治,更多的长江自然岸线被“留白”,有关部门又积极对这些腾退出来的岸线滩涂进行生态复绿,复绿面积达809万平方米。
“这几年,长江边的变化的确很大,原来岸边很多工厂,还有挖沙船,现在你们可以看到,凡是不利于生态保护的都搬走了。”在荆州柳林水厂,记者遇到了负责巡查附近堤段的长江岸线管理员林雅丽。自从2018年当上岸线管理员以来,林雅丽每天都要在自己负责的1.2公里堤段巡查,对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进行劝导,发现生活垃圾、白色污染还要及时上报处理。
“原来走在堤上,不管下不下雨,一踩一脚泥,现在堤上都建得很好了,不仅没有什么垃圾,很多地方还修成了公园,种上了樱花树,巡查之余还可以看看江景吹吹江风。”林雅丽笑着告诉记者。“我从小生长在长江边,现在是越来越喜欢这边,不光是我,很多搬走的老街坊也会经常回来看看,都舍不得这里改造后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