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8/20190813c9118a7bd3b4405c8d16a9b5a7137e39.jpg
尹璐(左一)就如何搞好部队信息化建设向基层官兵请教 邢澎峰/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旭■ 赵国涛 杨丹谱 获军队科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8/14/062505.html

等待处理…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尹璐:

为联合制胜打通“神经中枢”

2019/8/13

尹璐(左一)就如何搞好部队信息化建设向基层官兵请教 邢澎峰/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旭

■ 赵国涛 杨丹谱

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3项,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个人、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十一五”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入伍33年,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某保障队总工程师尹璐的从军成绩单写满优秀。

“八一”建军节前夕,中宣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布9位“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尹璐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女性。

关于战争,你看到的,也许是疾驰的战车、呼啸的鹰阵、远航的战舰、喷火的导弹。还有你看不到的,来自陆、海、空、天、电、网等多维战场奔涌不息的信息流。虽然无形无踪,却决定着战争的胜败。

如何将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实时精准地呈现出来,辅助指挥员做出决策?这是尹璐从军以来,尤其是转隶战区3年多来,不停思索、不断突破的课题。

无战不联,无联不胜,联合作战已是现代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尹璐说:“如果把指挥员比作‘大脑’,把部队比作‘四肢’,我要做的就是打通‘神经中枢’,为联合作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到离打仗更近的地方去”

2016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战区成立。战区成立之初进行人员分流时,尹璐面临着两种选择:一边是熟悉的工作环境和对口的技术岗位,另一边是跨度很大的全新领域。

选择前者,工作驾轻就熟游刃有余;选择后者,则意味着从头起步,挑战多压力大,能不能干出点儿名堂也很难说。

“战区主战,到离打仗更近的地方去!”几经考虑,尹璐慎重但很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站在了联合作战指挥的“第一环”。

其实,出身军人家庭的尹璐,心中一直都喜欢征战沙场的感觉。入伍以来,她先后出色完成上合联演、全军联训、沙场阅兵等20多项重大演训任务保障。尹璐有收集保存自己执行大项任务时证件、臂章、胸标等佩饰的习惯。如今,她收集的各类佩饰已达60多枚。其中,去朱日和军事训练基地执行任务就多达5次。

但改变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更何况,从国防和军队深化改革形成的新体制、新职能,到工作面临的新领域、新环境、新角色,什么都是全新的。

履新不久的尹璐,在首场“大考”中掉了链子。演习中,指挥员命令她的团队查找一个目标数据,由于准备不足且与友邻单位配合不畅,她的团队耗时很久,才勉强提交一份意图不准、信息不精的报告,远不能满足指挥员的需求。

“从毕业后到来战区前,我从跟着别人干到自己决定怎么干,再到指导别人干,一路走来还比较顺。但战区成立之初,我是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干,还要告诉别人怎么干。”尹璐说,那段时间,她最苦恼的就是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

“没有捷径,就是不停地学习。”陆军出身的尹璐扎进资料堆里,恶补联合作战知识,钻研各军种各领域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半年就“啃”下了数百万字的资料。同时,她经过翔实的调研和缜密的思考,找准了技术突破的方向,开始了“战场综合信息辅助分析系统”艰难的开发过程。

“这个系统完全是我们团队自行研制的,不仅实现了作战信息精起来、动起来、立起来,还能根据战场情况历史数据、作战信息之间的关联等,辅助推断出‘敌方’的作战意图。”谈及此,尹璐颇为自豪。

“用信息流驱动联合战车”

那是20多年前,尹璐亲身经历的一段囧事。当时信息化建设刚刚兴起。在一场层级很高的演习中,为了搞好作战保障,她加班加点,熬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完成了信息系统的搭建。然而演习开始后,这套系统基本被搁置一边,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除了失落,她对真正实现信息化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20多年后,战区组织的一场诸军种联合演习中,尹璐参与研制的指挥信息系统大显身手。她带领保障组运用信息系统精算细算,在极短时间内生成了由各方信息流融合的“战场情况图”,及时保障了对“敌”联合打击。

为了这套信息系统,尹璐倾注了大量心血。

各军种信息系统自成一体、相对独立,想实现“一网连三军,一令传八方”,既无经验可循,技术层面上的难度也非同一般。

那段时间,她把大脑中原有的逻辑、概念全部“格式化”,灵感一次次迸发又无情掐掉,方案一次次推出又自我否定。她带领团队调阅参考了3000多个软件程序,组织了上万次对接、融合、调试,没日没夜辗转于办公室和试验机房。最终,如期构建起新的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

“这套系统,实现了诸多信源融合为‘战场情况图’的历史性跨越,为战区联指中心迅速运转提供了有力支撑。尹璐功不可没。”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局副局长王连仲如是评价。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20多年,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尹璐从维护一台信息终端起步,到后来开发单一军种的信息系统,再到现在着眼联合作战设计信息系统,工作内容在拓展,“用信息流驱动联合战车”的初心追求始终没变。

在执行“9·3”阅兵训练保障任务时,尹璐发现阅兵指挥部还是依托几十部传统的通信终端调度部队,训练计划稍有变更就要逐个打电话通知,费时又费力,工作效率不高。想到部队配发的某新型军用手机,她灵光一闪,萌生了在军用手机上加装指挥信息系统、实时收发指令的念头。说干就干,一套融合多种指挥功能和各类训练信息的“阅兵指挥信息系统”随之出炉,组训效率提高了30多倍。如今她结合战区使命任务,将这一系统再次研发升级为“战区多样化军事任务态势监控系统”,受到战区首长和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的高度评价。

其实,熟悉尹璐的人都知道,她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单纯的技术人员。她常讲:问题就是课题,不仅要当“技术控”,更要成为“作战通”,必须学会用指挥员的思维去审视技术保障工作,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技术瑕疵。

多次与尹璐打交道的地方协作单位谈起她来,用了“又敬又怕”4个字。因为在军民融合研发某信息系统时,她对技术研发的每道关口都把得紧、抠得细,反复调整、返工加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她向某研究所的一位专家请教技术问题,恰逢专家要出差,为了抓住对方出发前半小时,她天不亮就赶过去,抓紧求解疑问,后来又为了一个计算公式跑了4趟。

“某综合空情预警系统”“某信息安全管控系统”……历数她牵头和参与的30多项科研课题,处处体现着确保联合作战胜利的前瞻性思考和服务打赢的实干精神。

“为联合作战带出信息尖兵”

尹璐是远近闻名的“金牌教官”——

她先后为6000多名指挥员、参谋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授课教学;现场或电话指导部队解决系统建设及运用中的技术难题上万次;她的学生中,有的成为军以上机关处长、参谋,有的成为总工程师、高工,还有的成为团以上领导干部和业务室主任。

尹璐所在保障队的副队长卫斌,就是尹璐注重方法因人施教培养出的一个“得意门生”。当年,尹璐发现从国防科大作战指挥学硕士毕业的卫斌很有发展潜力,就为他量身定制“三步教学法”,即她做他看、她讲解他领悟、他做她看并点评。言传身教之下,卫斌很快成长为单位业务骨干。扶上马还要送一程。见时机成熟,尹璐鼓励卫斌转变角色,独立担纲课题项目,并全力为他创造条件。结果,卫斌毕业没几年就取得5项科研成果,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

在尹璐悉心培育下,一大批信息领域的“新兵”,很快变成了能独立承担值班和科研任务的“技术尖兵”。

尹璐所在的保障队是个技术性很强的团队。近两年,先后有多名来自各军种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年轻博士、硕士充实到该队。如何尽快将这些高才生培养成顶得上去的技术骨干,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之举。作为总工程师的尹璐,创造性地突破业务室建制,跨专业抽组,各学科交叉,成立6个紧贴联合作战的课题组,让一批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担任课题组长,放开手脚展开研究攻关。

组织课题攻关时,她主张见仁见智,积极倡导人人创新。对于年轻同志的新想法,她从不轻易否定,而是给予鼓励。平时不管多忙,她都与技术人员保持常态化的技术交流,互相启发、碰撞。正是在这种开放式的技术沙龙中,迸发了不少“金点子”。

保障队信息处理室博士技师郭强在战区联指中心值班时,发现每天海量信息都靠人工检索、抽取,既耗时又费力,便产生了依靠刚刚兴起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智能处理的想法。尹璐得知后,特意为郭强申请成立课题组,立项“多源信息融合”项目,提供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推进该项目取得突破。

3年多来,尹璐所在的保障队技术人员业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她直接帮带的上百名人员全部成了联合作战指挥和保障的过硬尖子。该保障队连续被战区评为“联合作战保障能力建设先进单位”,她本人也被战区评为优秀教练员。

上篇:奋斗志
下篇:这位“85后”姑娘创业有把“刷子”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