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示范村既有吸引人的独特“面子”,又在村务管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具有厚重的“里子”,是示范村建设中值得探讨和关注的问题。云南楚雄州打造示范村紫溪彝村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规划到位、突出特色、注重产业、强化治理,既有“面子”,更重“里子”,示范村才能名副其实,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50户村民搬迁后在山坡下建起的新居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俭 文/摄
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中,以政府重点投入的形式,打造几个示范村、示范点作为样板展示,是近年不少地方的通行做法。这些村庄大多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在花巨资改造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大幅提升,几乎家家新楼房,户户门前清,人居环境堪称一流。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在下乡采访中,也见识过不少这样的村庄,有的确实独具特色,内外兼修,不愧为示范村,但也有些新村外观过于整齐划一,失去乡村原本的韵味,还有个别村庄更是徒有其表,既没引来游客,村庄产业也停留在原地,村民并未增收,甚至连后续管理也成为难题,政府不得不持续投入,以维持村庄运行。如何让示范村既有吸引人的独特“面子”,又在村务管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方面具有厚重的“里子”,是示范村建设中值得探讨和关注的问题。
7月中旬,记者随全国“三农”媒体采访团,走进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采访了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该村是当地政府以高规格、高起点打造的州级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创建村,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虽然同样投入了巨资,但在创建过程和运行管理中,都有值得借鉴的亮点和经验。记者总结梳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四条:
其一,规划目标定位准确,村庄改造突出民族特色
紫溪彝村距楚雄市区12公里,位于国家级森林公园紫溪山的入口处,全村两个村民小组84户人家,彝族人口超过90%。村庄改造始于2013年,其时因铁路和公路建设,村里的50户人家面临搬迁,当地政府决定借机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根据村庄的地理优势和民族特色,村庄建设目标定位于“文化旅游名村”,编制规划时就将村庄建设、彝村文化、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四规合一”,统筹布局。
按照规划,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统一建设,民居则实行“政府主导、群众自建”的模式,实行统规自建。2014年春节前夕,紫溪彝村改建完成,50户搬迁户建起了新居,34户进行了提升改造。
记者看到,如今的紫溪彝村,无论是黑瓦黄墙的民居和墙画、青石板铺成的村道和依水而建的廊道,还是文化广场上高高的祭火塔、雄伟的彝鼎,都显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34户改造后的民居虽然外墙颜色一致,但式样并不相同,庭院更是各具特色,门前鲜花盛开,绿树怡人。站在村中坡上放眼望去,山脚下的一片新居掩在绿色中,山坡上的民居则错落有致,整个村庄秀美大气,韵味十足。
其二,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村庄形成特色产业
紫溪彝村既定位于文化旅游村,自然要发展旅游产业。但相比于大理、丽江等地,楚雄的旅游业不算发达,要吸引游客尤其是外地游客到村里,并非易事。当地政府的做法是,引进旅游公司带动村里的旅游产业。旅游公司租用了村里的一些公共场所和特色民居,开办长街宴,成功吸引了昆明—大理—丽江线路上的旅游团队,每月为村里带来约7000名游客,村里的农家乐得以分享客源,村民也加入到旅游产业链中。
29岁的郭富英加入了村里的歌舞队,她告诉记者:“游客一般每天下午4点来,八九点走,所以我4点就去长街宴那里唱歌跳舞,每月能挣2000元。”郭富英还在村里开了一家彝绣坊,绣品除了卖给游客,她也通过微信群营销,一年能挣1~3万元。
记者从紫溪镇妇联了解到,村里的许多妇女也和郭富英一样,通过经营农家乐、客栈和餐饮服务、彝绣等,分享旅游经济。镇、村妇联近几年持续开展以农家乐、客栈经营、烹调、餐饮服务、彝绣、彝族酒歌和经济林果种植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以及巾帼示范、结对帮扶等活动,带动妇女共同创业就业,目前,村里自主创业的妇女人数超过一半。
此外,村里种植的樱桃、冬桃、云南红梨等特色林果,也成为旅游产业的一环,不但能四季吸引游客采摘,村民也多了份收入。
利用彝族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当地的特色林果,紫溪彝村的旅游资源被充分挖掘,旅游业也成了气候。目前,村里已有农家乐28家、彝家客栈8家、小商店4家。2018年,全村接待旅游人次12万,实现旅游收入8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无到有,发展到如今的20多万元。
其三,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村务管理实现规范化自主化
示范村建成后,如何实现规范化自主化运行,是一个难点。紫溪彝村采取的有效办法是,成立村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合作社和旅游服务专业合作社,前者负责村庄的环境卫生、绿化管护和设施维护等,后者则负责将旅游团队分配到村里的农家乐,实现旅游资源共享。
紫溪镇党委书记杨培香告诉记者,公共事务管理合作社的费用一部分来自农户筹集,村民按每人每月3元加每户每年50元的标准缴纳垃圾清运费;另一部分则来自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的出租。村子公共区域的卫生和管护分片由村民竞标承包,每户门前的环境卫生则实行“门前五包”。村里还开展道德讲坛、专题培训等活动,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树立“建设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有责”的意识。
记者了解到,紫溪镇、村妇联也组织妇女开展了“美化新家园、亮化新村容”“歌舞普法”等文明创建活动和“妇女素质提升”行动,激发妇女参与村庄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培养村民自主管理意识,紫溪彝村的管理和发展也实现了从政府包干到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转变,形成了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格局。
其四,党建引领,凝心聚力谋发展
乡村发展,离不开党建引领。紫溪彝村探索实施“党支部+企业+合作社+乡村旅游”多元发展模式,具体措施包括成立乡村旅游联合党支部,提高党组织对乡村旅游合作社、非公企业和个体私有企业党员的有效覆盖;由党员负责包保责任区内的民事调解、环境卫生、咨询服务、消防安全等;村里的歌舞队也由党员负责,舞蹈、彝剧和酒歌中还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创建等内容。
村里开展的“感恩、公德、小康”三项教育深入人心,村民自发编唱感恩主题的彝族敬酒歌、山歌、小品,感党恩、谢党情、讲团结、永远跟党走、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在彝村上下形成。
从楚雄打造紫溪彝村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规划到位、突出特色、注重产业、强化治理,既有“面子”,更重“里子”,示范村才能名副其实。
建设美丽、生态、宜居的村庄,其最终目的是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让村民日子越过越好,所以,记者认为,打造示范村,更当以此为目标,将激发村庄活力、推动村庄持续发展作为建设重点,如此才能避免样板沦为空壳,让示范村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村庄走入振兴之列。
▲紫溪彝村改造后富有特色的民居
▲村里的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