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通过不同的视角、方法和解释框架阐释了科学界女性遭遇不平等的根源及解决办法,其共同的目标是期望获得性别平等,反对等级制和二分法。女性主义在平等与差异问题上面临的复杂性启示我们:平等本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 董美珍
女性主义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研究领域,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通过不同的视角、方法和解释框架阐释了科学界女性遭遇不平等的根源及解决办法,其共同的目标是期望获得性别平等,反对等级制和二分法。
不同流派女性主义科学观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受马克思哲学的启发,批判性地认识社会、自身、政治及所谓的客观知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同样坚持所有的知识都是具有立场和视角的,受压制群体拥有可以看得更清楚的独特优势。因此,应当从女性等底层边缘人群的视角和立场出发看问题。对立场的强调实质上承认人作为认识主体对客体对象的认识犹如盲人摸象,认识结果取决于认识的角度,这种认识的真是局部的、情境的真。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主张人人生而平等,相信男女具有同等的理性潜能,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成为好的科学家。她们/他们认为,女性要获得在科学界的平等地位,必须清除女性参与科学的种种障碍,更好地运用和发挥“价值中立”的科学方法及其功能,提高女性对科学职业的参与率。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指出了性别平等不可能单通过女性的意志力获得,它需要大范围的资源重新分配和意识的极大转变,同样必需的是深层的社会结构和心理结构的改变。
激进女性主义坚持认为性别压迫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普遍、最典型的压迫形式。科学并非是客观中立的,相反,它常常与男性中心主义结盟,为父权制压迫的合法性提供支持。例如心理科学常常诉诸荷尔蒙,认为男性具有较强的空间辨别力、数学推理能力,女性更擅长记忆和语言表达;男性对目标更专注,女性手指比较灵活……总之,科学总是将研究有利的证据归于占优势的男性群体;把社会的期望看作先天本质行为选择。为对抗科学的男性中心主义,激进女性主义转而大力赞美颂扬女性气质的独特之处,并认为只有依照女性的特质建立的科学才是更好的。女性特质对于地球的幸存也是绝对必需的,应当得到重新评价。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生态环境运动结合的产物。主要是以女性的观点来分析环境问题的根源,并以之作为妇女运动与环保运动合流的理论依据。生态女性主义者从历史、概念框架、认识论、伦理、政治、经验和经历乃至符号等角度分析考察自然和妇女的联系,指出西方文化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工作就是要让人们看到这种联系,根除那些有害于妇女和自然界的统治。策略就是:用仁爱、关怀、保护和养育等女性原则,取代父权制社会的侵略、扩张、对妇女压迫和对地球掠夺的男性原则。女性原则的恢复就是把自然和妇女定位为生命和财富的源泉、创造和保持生命的主体力量,向妇女和自然界学习生态智慧,重建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公正和谐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强调异质性、差异、多元性,这为女性主义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而后现代女性主义同样质疑普遍性,强调差异性;否定生物决定论,反对将女性放到普遍化的概念模式之中。不同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围绕女性主体展开多元复杂的思考,如一些认为,女性真正需要的不是和男性平等,而是要认识到不同于男性的差异价值;另一些相信,女性首先需要的既不是平等的待遇,也不是对差异的尊重,而是从压迫中解放出来。还有人否认女性主义的目标是增进女性的福利,而认为成为女性就是被造为受压迫者,成为次于男性的二等公民,因此,女性主义的目标必须是“消除女性”,改进那些被塑造成“女性”的人的命运……
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之辩
由此可见,不同流派女性主义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性别不平等的原因和策略。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试图以消灭男女间的性别差异来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其结果在争取平等的同时,否定了男女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造成新的不平等。面对这一问题,激进女性主义转而强调两性的差异,希望通过强调性别差异肯定女性的价值和情感,弘扬建立在女性本质基础上的女性文化来摆脱男性的统治和压迫。然而,如此强调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即以女性为标准或中心。如此,女性主义若想以消除差异而达到平等,则意味着认同男性中心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若强化差异,则等于肯定男性社会中性别不平等的合理性,违反平等原则。
平等与差异是一个古老而普遍的哲学命题,否定差异而追求绝对的平等则实际上平等亦不复成立;否定平等而坚持差异,如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不存在统一的“女性”,使得碎片化了的现代女性主体无力承担解放妇女事业之重任。任何差异都包含着不平等,而争取“平等”是女性主义的根本理想目标之一,但失去了统一的女性主体概念就失去性别身份的凝聚力。于是,现实的差异和理想的平等之间便产生了一个深刻的矛盾,使女性主义陷入两难困境。
同样,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由于生理原因而与自然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女性受压迫的地位使其成为未受文化污染的纯洁的象征,成为优越于男性的力量所在,这一美好的结论正是来源于女性主义所批判的社会性别与生物性别神秘联系的二元论观念。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立场论同样是难以站得住脚。它同样预设了因女性处于边缘和受压迫的地位而没有从根本上受主流价值的污染,从而拥有把握实在的优势地位和能力,容易产生更少偏见和扭曲的知识。那么,如果女性的优越性是父权制文化造成的话,就会陷入这样的危险:对于解决生态危机和产生更少扭曲的知识来说,压迫妇女是必要的。
由此可见,女性主义在平等与差异问题上面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启示我们:平等本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男人和女人所具有差异不一定是“本质的”,或许男女性别之间不完全相同的经验分配导致男女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期望的巨大差异。性别平等其内容是容纳来自不同文化、种族和阶层的女性从不同角度发出的声音,通过各种途径保证女性获得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改变男性中心的文化价值模式,捍卫正义中“女性”的地位。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本文为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9YJA7200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