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妇联下发意见,要求各地建立形式多样、活动常态、特色鲜明、实效显著的微型“妇女之家”,作为“妇女之家”的辐射和补充,进一步扩大基层妇女工作阵地、激活基层妇联组织神经末梢,实现联系妇女群众“零距离”、服务妇女群众“无缝隙”、妇联组织和妇联工作“全覆盖”。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蓓
“走,去彩玲家坐坐,听她给咱们活活脑筋,开阔开阔思路。”
“跟公婆、爱人有了矛盾,去跟彩玲聊聊,心里一下子就透亮。”
彩玲,名叫程彩玲,是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榆村乡岭脚村一位“徽姑娘”农家乐经营者,村里的女能人,也是村妇联副主席、乡妇联执委。最近,建在她家的“彩玲姐妹驿站”,成了妇女聚集最多的地方。
“可能是我这人爱帮人,过去村里姐妹遇到难题也总爱来找我说说,自从姐妹驿站建在我家,来的姐妹更多了。”程彩玲眉眼带笑,干练豁达。
在妇女姐妹爱去的女性家里建微型“妇女之家”,让她们熟悉的热心人当“微家长”,有事就找微家、活动在微家、心聚在微家——今年以来,在安徽黄山各县区,像“彩玲姐妹驿站”和程彩玲这样的“妇女微家”和“微家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妇女姐妹的聚集地和主心骨。
“省妇联调研指导,市妇联试点出台实施意见,因地制宜,一家一品,打造女党员微家、儿童微家、文化微家、创业微家、健身微家、维权微家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吸引妇女群众,成为‘妇女之家’的延伸和有益补充。”黄山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半年多的试点探路,在总结黄山、合肥、马鞍山三市“妇女微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7月23日,安徽省妇联向全省下发《关于开展“妇女微家”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各地推动“妇女之家”向下延伸、向各领域拓展,建立形式多样、活动常态、特色鲜明、实效显著的微型“妇女之家”,作为“妇女之家”的辐射和补充,进一步扩大基层妇女工作阵地、激活基层妇联组织神经末梢,实现联系妇女群众“零距离”、服务妇女群众“无缝隙”、妇联组织和妇联工作“全覆盖”。
谈及此次下发的《实施意见》,安徽省妇联主席刘苹说,去年以来,省妇联在各地市实地走访调研中发现,基层妇联组织在工作中遭遇的四大难题:第一,基层妇联组织和工作覆盖依然存在盲区,对各阶层、各领域女性群体覆盖不够有效;第二,受活动场地、交通等因素限制,主要依托村级组织和社区活动场所建立的“妇女之家”难以满足所有辖区居民的需求;第三,基层“妇女议事点”虽然在建,但并不能覆盖所辖的所有妇女;第四,基层妇联改革后新增的18万妇联执委依然缺少发挥作用的平台和有效路径,难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基层妇联组织方式、活动载体需进一步创新。”刘苹介绍,半年来,省妇联指导,三个试点市结合地域特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妇女需求探索新路——
黄山市积极融入杭州都市圈,学习上海、杭州“妇女之家”阵地建设经验,先后在“徽姑娘”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民营企业探索建立“妇女微家”;合肥市在城市依托社区楼栋党小组,发挥楼栋女党员、女党小组长、社区妇联执委、楼栋热心大姐等“草根巾帼领头雁”的作用。在乡村聚合巾帼致富带头人,将思想引领、妇女议事、女性创业、志愿服务、妇女维权、家庭文明等“六型”功能融入“妇女微家”;马鞍山市在城市悦读中书房、徽姑娘农家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女性10人以下的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妇女微家”。
《实施意见》中,省妇联明确要求基层妇联按照妇女需求和当地实际,建立一个微阵地、制作一块微标识、健全一套微机制、明确一名微家长、开展一系列微活动。工作中,各级妇联组织要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示范引领、分类指导,将“妇女微家”建成宣传教育培训的课堂、文明风尚传播的窗口、妇情民意传递的纽带、助推创业发展的平台、公益志愿服务的驿站。
“从2010年全省‘妇女之家’全覆盖,2014年‘妇女之家’再升级,到现在全省推广建立‘妇女微家’”,刘苹表示,安徽省妇联通过基层妇联组织不断延伸、下沉的“三部曲”,将真正做到妇联组织与基层妇女姐妹“面对面”、“心贴心”、服务“零距离”、“无缝隙”,扫除基层妇联组织覆盖“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