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7/201907116b97d87d03584adca78d18ae573fec30.jpg
编者按 又是一年毕业季,朋友圈里,有朋友的儿子大学毕业了,有朋友的女儿考上大学了……那些分别的场景,那些毕业致辞,让人不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7/11/061508.html

等待处理…

毕业季:青春正好,未来可期

2019/7/11

编者按

又是一年毕业季,朋友圈里,有朋友的儿子大学毕业了,有朋友的女儿考上大学了……那些分别的场景,那些毕业致辞,让人不由想起《老师·好》电影中的那句话: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而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子女的缘份,就是今生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无论是“90后”还是Z一代,都生长在经济高速增长、文化全球化以及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意味着当下的年轻人需要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以及无限可能的未来。

就像吴青峰的歌:“天上风筝在天上飞,地上人儿在地上追。”奋斗的路上,有年轻的你们奋斗的背影,更有父母坚定的支持。

毕业季,放飞季,离别季。愿年轻的你们脚踏实地铿锵行,不忘初心自在飞。

愿年轻的你棱角分明,自在如风

最近一篇题为《当代青年的通病:“不想上班、 偶尔想恋爱、 一直想发财”》的网文引发热议。不想上班,有时并不意味着不热爱工作,我想当代青年更愿意也更努力去争取工作的机会,而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上班”。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也热衷于自我提升,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节奏前进。而且,当代青年似乎更懂得,终生学习不再是口号,而是现实。

■ 胡杨

又是一年毕业季,最近一篇题为《当代青年的通病:“不想上班、 偶尔想恋爱、 一直想发财”》的网文引发热议。如今,有些人特别愿意给某个群体归类、挂标签以及盖棺定论,而“90后”就是被标签化的一代。那么,“不想上班、 偶尔想恋爱、 一直想发财”,是当代青年的通病还是进化?

“不想上班”≠不热爱工作

上班与工作有何区别?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记得“圆桌派”有一期内容,就是讨论“工作”和“上班”的区别:“上班有时像是一种为了生活而为之的事情,其中藏着一些消极、被动、无可奈何的情绪。而工作,则是做自己真正热爱且充满干劲的事。”

对于我来说,每天早晨8点,一杯咖啡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三十年如一日。回忆自己的职业生涯,刚大学毕业那两年半,我在大学里坐班,那段时光非常难熬,就是上班看着钟表熬下班的过程。后来到报社工作,可以说我比坐班还准时开始每天的工作。即使孩子小的时候,他也是自己在客厅里玩,我的门上有他帮忙制作的时间表:8点—12点,请勿打扰。

的确,如果你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情里,上班与工作就是和谐一致的。

翻开字典,上班的“班”字,原意是把一块玉分开,后来引申出分布、排列的意思。既然分布、排列了,就有了次序,有了好坏之分、三六九等。就像微博上有人吐槽:“工作以后的我才知道,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遇到的人。工作本身累不死你,平衡人际关系最累人。”

所以,不想上班,有时并不意味着不热爱工作。我想当代青年比我们那一代,更愿意也更努力去争取工作的机会,而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上班”。

当然必须注意:用上班的心态去工作,你收获的是一份工资;用工作的心态去上班,也许你收获的是一份事业。因为上班给人一种“临时工”的感觉,而工作则是人生志业的选择。

正如一篇文章说的:“未来,我们的工作正由“被动”走向“主动”。以前为了谋生,我们需要依托固定公司,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重复固定的劳动,属于被动式劳动。未来社会的总财富是这样创造出来的:人们依靠自身特长,点对点的对接和完成每一个需求,充分融入到社会每一个环节,属于主动式创造。”

我的理解是:中国人的工作方式正在从“谋生(上班)”到“创造(工作)”升级。

“偶尔想恋爱”VS“单人文化”

那天跟同事吃饭,说起“90后”对待感情婚姻的问题,她说,“90后”比我们这一代人更知道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伴侣。她现身说法道:“我儿子与媳妇基本不吵架,两人关系特别和谐。有时我在餐桌上说儿子几句,儿媳妇会拍拍她老公的肩膀说别太在意。”同时还说,她同学的儿子和儿媳妇,虽然属于“啃老族”,但是两个人也是三观极为一致。她的结论是:我们儿女这一代,比我们更了解自己最需要什么,更在乎婚姻中的志同道合以及三观一致。

我们的孩子这一代都属于独生子女,以我的观察,这个“独”字不仅表示他们是家里的独苗苗,也表现在他们在生活上具有更加独立自主的意识。就像我儿子,今年大三,从考大学到目前,只要问他什么,他的回答永远是“不用管”。那种笃定与淡定是我在他这个年纪所不具备的。

近几年,“单人文化”这个词非常流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旅行,一个人去健身。有的健身房专门设置了隔间,可以在里面专心锻炼……这种“一个人真的挺好的”生活方式,正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流行起来。

记得有人说:一个人的时候,你的成长速度会很快。因为你把浪费在感情和社交上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读书、健身、学习新的技能上了。你发现,自己比以前更自律了,活得也比以前更从容、舒服了。就像刘瑜所说:“一个人要活成一支队伍,为自己的心灵招兵买马,有召唤,爱自由。”

的确,当代青年似乎更懂得:当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再遇到同样优秀的另一半,来一场“势均力敌”的爱情。

“一直想发财”VS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

“90后”出生和成长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质的极大丰富使得他们对财富有更深的记忆和要求,也有着前几代人无法比拟的消费优势。

在“90后”的负面标签中,“乱花钱”“高消费”“啃老族”“伸手党”这几个名列前茅。但是,就我所接触的“90后”,他们传递出的是:“我会花钱,我也会赚钱,我还会投资自己。”

就像我文前提到的那个同事,她儿媳妇要去德国工作两年,儿子索性辞职去英国读研,这样小两口既能经常见面,把欧洲游遍,也各自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而这一切完全是他们自己做主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对财富的定义不再是存款(现金数字)、房产(固定资产)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可能是估值或市值,趋于虚拟和抽象的东西。

“90后”从小被灌输的思想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或节奏前进”,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也热衷于自我提升。知识付费、游戏化学习和动态学习这三种跨界文化的产生,使他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多样性了,这也意味着终生学习不再是口号,而是现实。

的确,学习能力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财富。愿每一个年轻的你——棱角分明,自在如风。

上篇:没有了
下篇:未来,你好!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