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7/2019070519148b258ed744b2a8b737af1c7f3256.jpg
□ “这个‘本’,是本来,是初心;是本色,是红色;同样也是本领,是为党和为人民服务的基础。”肖宏说。□ “赠人玫瑰,手留余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7/06/061377.html

等待处理…

不忘初心,红色家风薪火相传

——两个党员家庭的家风传承故事

2019/7/5

□ “这个‘本’,是本来,是初心;是本色,是红色;同样也是本领,是为党和为人民服务的基础。”肖宏说。

□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高云说,全家一起做公益给这个党员家庭带来了快乐和满足。

王文琴和老伴肖延余

高云一家四口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茹希佳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到来之际,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了两个党员家庭,记录了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家风的故事。

“党员之家”的戈壁情

82岁的江苏省常州市军休一所退休干部王文琴是从事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批女兵,“1958年,我响应党的号召,参军来到大西北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就是现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担任光、遥、雷测量结果处理工作。”

王文琴记得,那时场区只建了一些测量点站和仪器设备厂房,女兵住的是帐篷,喝的是苦水,“当时我20出头,除了学业务,还要挖水渠、排盐碱、种地,从早忙到晚。”王文琴说,“我们无怨无悔,无条件地听党话,以场为家,以苦为荣,再苦也苦不过红军长征两万五,再累也累不过革命老前辈。”

王文琴和老伴肖延余是在戈壁滩上结的婚。肖延余曾参加孟良崮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机要办公室主任、曾任总装备部第二十试验训练基地司令部办公室主任等职,他的事迹被收入《开国将士风云录》一书。

王文琴说,场区是军事禁区,保密工作严之又严,他和丈夫四年休假一次,“我父母一直认为我在兰州工作,因为我寄回家的通信信箱是兰州市的,其实,我工作的地方从兰州坐火车还要26个小时才能到,他们直到去世都不知道我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

32年钟情航天工业,夫妻俩见证了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也经历了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的历史时刻。1988年,国防科工委为她颁发了“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王文琴动情地说:“没有一代代人的努力奋斗,哪会有祖国今天近、中、远及洲际弹道导弹,卫星上天,载人航天;没有党的关怀,哪有我们老同志的幸福晚年,永远跟党走就是硬道理。”

王文琴和老伴儿对于吃苦、奋斗、奉献、不忘初心有深深的感悟,那就是:艰苦朴素、勤奋学习、脚踏实地、不做坏事。两个儿子继承了父母的衣钵,从军校毕业后即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后转业到地方。大儿子肖宏说:“母亲用一把手动推子帮父亲理发30多年;他们在家基本就穿军装,从来舍不得买新衣服。”耳濡目染,兄弟俩把父母忠诚于党、赤诚奉献的精神融进了血液。“母亲常说:生活条件虽然越来越好,但我们不能忘本。”肖宏理解,“这个‘本’,是本来,是初心;是本色,是红色;同样也是本领,是为党和为人民服务的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认为,家风的传承来自一代代人的榜样与实践,肖宏兄弟俩从父母那里获得奉献的种子,再用自己的实践将奉献的种子植根于他们的孩子,这是值得新时代所有家庭学习的优良家风。

今年4月17日,在常州市委党校举办的道德讲堂上,王文琴分享了她的青春故事,台下,两个儿子作为县处级干部进修班、正科任职培训班的学员参加活动,这场特殊的相逢让现场所有人倍受感动,成为道德讲堂上的一段佳话。

如今,兄弟二人都是各自单位骨干,他们也将良好的家风家教传承给下一代,“我妈每次演讲,我们都全家总动员,就是要把这种奉献精神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肖宏乐呵呵地说。

“公益之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43岁的高云是上海铁路局一名普通党员,丈夫周绍明是南京秦淮区人大的普通公务员,但她和她的家庭坚持十多年默默奉献在公益之路上又使之显得与众不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高云说,全家一起做公益给这个党员家庭带来了快乐和满足。

高云的父母都是医生,“在我的记忆中,爸爸经常献血,耳濡目染,我明白‘一滴血可以挽救一个生命’的道理。”工作后,高云加入到献血志愿者的队伍中,18年一直坚持,曾获“南京市无偿献血奉献奖”。2002年,正在怀孕期间的高云更主动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邓铸认为,人的许多思想和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而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良好品性和言行举止,潜移默化中就会成为子女的性格特质。

在高云的带动下,全家人一起做公益的劲头与日俱增,“小院里竹竿上晾晒的30几件校服都是今天早晨刚洗好的,我们全家齐动手”,周绍明热情地介绍。高云说:“跑了8趟郑和外国语学校,募集来466件夏秋衣裤,每一件都要过手看仔细,孩子们是我的小帮手。”据了解,这些衣物要被寄往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牛寨中学,分发给那些渴望拥有一件校服的贫困家庭孩子。

“那年带我们去贵州旅游,妈妈还和黔南州荔波县民政局的扶贫干部对接,准备为佳荣镇大土村的贫困人口募集书籍和衣物。”女儿周婕笑说。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高云在孩子们幼小心灵中播下的一颗善良种子。女儿喜欢画画,负责班里的黑板报从小学画到高中,耽误休息和学习的时间,从没怨言;儿子喜欢踢足球,每次训练比赛,总是主动帮队友们拿衣服、送矿泉水、背球袋,教练和队友们都说:“他是我们队里最热心的人。”

高云的公益精神深深感染和熏陶着全家人,无论是到南京图书馆做义工,整理图书;还是到紫金山上、秦淮河边捡拾垃圾;抑或帮助慈善机构整理募集物资、资助贫困儿童学费,他们都当仁不让,全家一起行动,“爱心是需要培养的,我们家的公益之路会一直走下去。”高云说。

上篇:满眼风光在神州
下篇:打造“书香巾帼” 浸润书香家庭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