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6/pc201906294dfb92678f88466b92fd40316b78ee4a.jpg
■ 杰西卡 笔者的一个远房亲戚去年暑假带15岁的女儿到美国波士顿参加夏令营,夏令营结束顺道来纽约玩。见到这个女孩,很自然的,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6/29/061148.html

等待处理…

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做到这些才是见世面。可惜太多人都没“见”,就已经用自己的判断把这扇门关了。

打开孩子眼界最重要的是什么?

2019/6/29

■ 杰西卡

笔者的一个远房亲戚去年暑假带15岁的女儿到美国波士顿参加夏令营,夏令营结束顺道来纽约玩。见到这个女孩,很自然的,我第一个问题就问,“觉得夏令营怎样?对波士顿和纽约这两个城市感觉如何?”

女孩很直接:“夏令营不灵的,条件非常差,什么设施都不如我们学校。纽约时代广场傻死了,还不如上海南京路呢,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纽约好!”她妈妈在旁边对我说:“阿姨教育教育她,我为了这次美国之行花了小十万呢。本来想带她出来开眼界、长见识,没想到一圈下来,她却嫌东嫌西”。

当我们觉得花钱就能开眼界时,需要提醒自己,这两者也许并不能划等号,有可能就是我亲戚孩子的感受。

这件事让我想了好久,到底什么才是打开孩子眼界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家长需要做些什么?

从小培养感知力

传统的教育形式非常注意硬实力,比如孩子学习了某些内容后,学习更好了、专注力更强了,甚至考试成绩更好了、进入更好的学校了……但往往忽视那些体验生命敏锐度、提升幸福感的感知力。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个疑问,大家都去同一个地方参观,为什么别人可以看到那么多东西,思考那么多问题,我却没有?这个差异就在于感知力,拥有感知力的人,并不会把每一天当成必然,而是愿意更加细腻、带着好奇地体验生活。

感知力的培养是个大话题,最关键的就是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慢下来生活,而不是为了“划掉清单、完成任务”地生活。

吃饭的时候一起用心去品味每一口食物的味道;交流的时候看着彼此的眼睛,认真听用心说;玩耍的时候花时间观察细节,发现小乐趣。这些小时候的日常体验,能逐渐提高孩子的感知力,他们对自己每天的日子都会感兴趣,那么以后每当她接触一个新体验时,也会敏感地发现其中的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拥有感知力的人不仅仅可以更好地打开眼界,更能懂得感恩,幸福感更强。

建立通识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对应的英语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也有人将之翻译为博雅教育、全人教育或者素质教育。

尽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从高校开始的,但对我看来,通识教育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即全面发展一个人在社会高质量生存的基本能力,这里的关键词是“全面”和“高质量”。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即使一个理科生,同样需要文学素养,因为我们需要阅读;需要懂一点审美艺术,因为我们需要去看电影、看展览;需要懂一点经济学,因为我们需要理财规划,或者至少不被骗;需要了解一些宇宙科学,因为我们至少需要知道自己生活在哪里,万事万物如何运作,等等。这些是我们在这个社会高质量生活的基础。父母具备这样的视角,在选择书籍、玩具,在带孩子去哪里玩、看什么东西时,我们就不会只盯着眼前那个“里程碑”是否达到,幼小衔接的考题是否会做。

归根到底,通识教育给予了我们常识,这些常识可以让我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打造多元价值观

哈佛新任校长在就职演讲时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quick to understand but slow to judge(可以很快理解,但却不要过早下判断)。生活中,我们太多的情况是很快下判断,“这个不适合我家的,这个没用,这个和我无关”。但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表象,却把很多可能性都忽略了。

每到一个地方,每接触一个人,每看一本书,不要先去下判断,而是先去体验。对于孩子“非黑即白”的想法,父母不妨帮助孩子把“心眼”打开,让他看到那些未曾看到的东西。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问,“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是哪里?这里和那里有什么不同?这里的哪些东西是以前那个地方没有的?我们要不要一起去看看?”

但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回应孩子的是,“这里怎么没劲了啊,妈妈特地带你过来看的,你都没看呢。”我们如此的回应方式也是在“很快判断”,而不是“很快理解”。这样一来一往,自然的,孩子也就只会判断,而不去理解,从而用自己那个小小的“自我”把生活中的无限可能性都抹杀了。

“人这一生,要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做到这些才是见世面”,可惜太多人都没“见”,就已经用自己的判断把这扇门关了。

(作者为微信公众号“大J小D”创始人,育儿专家,著有《和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等书。)

上篇:没有了
下篇:童声颂党恩 快乐伴成长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