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中铁大桥院女性人数占到了科研团队的1/4,无论是国内外重点项目设计、重要科研课题攻关,还是重大软件开发,几乎所有重要岗位上都有女性的身影。
在大桥的两座主塔间爬“猫道”是一件考验勇气的事情,但女杰工作站的女工程师们早已习以为常。图为女杰工作站工程师屈爱平在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工地上爬“猫道”。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鹏
杨泗港大桥静卧在宽阔的长江之上,刚铺好沥青的桥面宽阔平整, 令人憧憬不久后的车水马龙。
这是武汉第10座长江大桥,是世界上工程规模最大的双层公路悬索桥,大桥采用了长达1700米的一跨跨越长江的方案,其跨度在国内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二。
“往下游看,鹦鹉洲大桥、二七大桥、天兴洲大桥、青山大桥,都是我们院设计的,我们也都有参与。”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女杰创新工作站总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科英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中铁大桥院的女工程师们参与了武汉市大多数新建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她自己从好几年起就开始参与杨泗港大桥的前期设计,所在的团队主要设计钢结构,和她一道参与项目的还有四五位女同志。
顺着徐科英手指的方向望过去,她们的作品有如一条条在长江上整齐列队的钢铁巨龙,将两岸无边无际的钢筋水泥森林紧紧连接在一起。
前辈们的传说激励着我们
其实,何止是武汉这些年新建的长江大桥,在中铁大桥院,有关女工程师们与桥的故事,几天也说不完。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是我国最早以桥梁为主的专业勘测设计集团,1950年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由政务院批准组建,是名副其实的桥梁设计“国家队”。 建院以来,大桥院共勘测设计公路、铁路、市政等大型、特大型桥梁1000余座,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是世界上设计大桥最多的设计院。从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到南京、九江、芜湖……长江上80%的大桥都是大桥院的作品。另外,包括杭州湾大桥在内的40余座跨海大桥,以及 40余座黄河大桥,也都出自大桥院之手。
在土建工程企业,通常都是男同志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在中铁大桥院,女同志却一直都有着冲锋在前的光荣传统。早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时,就有一大批女科技人员活跃在科研生产第一线。如今,女同志的人数占到了大桥院科研团队的1/4,无论是国内外重点项目设计、重要科研课题攻关,还是重大软件开发,几乎所有重要岗位上都有女性的身影,而那一座座令人景仰的超级工程,也因此镌上了女性的名字。为了更好地凝聚优秀女性,充分发挥她们的示范引领作用,2016年,中铁大桥院特地组建了“女杰创新工作站”,为全院女科技工作者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平台。
“从进入大桥院开始,一个又一个前辈的传说就一直在激励着我们。”讲起大桥院杰出女性的故事,徐科英如数家珍。
大桥院海外事业部部长、女杰创新工作站站长皮汉萍肩负着为大桥院开拓海外事业的重任,在世界各地的工地间转战是家常便饭。
动力组骨干成员屈爱平负责桥梁抗风抗震的设计,每座大桥的建设都少不了她的参与,这些年来,她累计参加了包括杭州湾、港珠澳大桥在内的上百座大桥的设计工作。
……
2010年,徐科英本人被任命为港珠澳大桥DB02标段施工图投标的上部结构专业负责人。由于工程跨越“两岸三地”,招投标时采用了许多国外的标准,想要成功中标就必须先进行深入研究。为此,团队闭关了三个月,经常熬通宵。
“第一次参加投标工作,第一次担任专业负责人,第一次接触国外规范,面对这样的世纪工程,说实话,压力非常大。”项目投标期间,徐科英干脆把家搬到设计院,住进了单身宿舍,她深知此次投标的重要性,多次前往现场认真踏勘,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专项课题研发工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为项目执行期的设计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的设计标准确实很高。大桥的设计寿命达到120年,超过了以往的100年。2018年,大桥通车不久就遇上了台风山竹,过后上桥测量,一切安好。”徐科英自豪地表示。
撑起一片创新的蓝天
对于中铁大桥院而言,不断创新是这些年来在桥梁设计领域始终独占鳌头的秘籍,而大桥院的女工程师们,同样在各自的领域撑起了一片创新的蓝天。
大桥院是国内少有的拥有多项全自主知识产权设计软件的设计院,在这方面,女工程师们功不可没。
由女杰工作站成员陈佳负责的《悬索桥非线性分析软件SNAS》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悬索桥分析软件,具有国际领先技术水平,能够极大地增强桥梁大跨度结构设计能力。目前,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30个工程项目,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显著。
由女杰工作站副站长刘芸欣负责的《桥梁结构设计系统软件SCDS》是大桥院自主研发的一款优秀平面设计软件,刘芸欣接手SCDS软件开发工作后,不断拓展创新,按照现行公路、铁路规范推出了桥梁构件的检算、双层影响线加载、火车定长加载等多项软件新功能,扩大了软件的运用范围。目前,该软件已应用于大桥院90%以上的桥梁设计项目,对提升大桥院在专业设计软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大作用。
沪通长江大桥是中国沿海铁路大通道的控制性工程,集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三位一体”,建成后将是世界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2013年,女杰工作站副站长侯健担任沪通长江大桥钢结构专业负责人,如此庞大的项目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兼顾工作和家庭,她干脆把孩子和父母都从武汉接到了南通,在当地租了房,给孩子联系了一家幼儿园,一待就是一年。
为了改善非通航孔桥的经济性,侯健带领团队勇于突破,开展曲线段简支钢桁梁悬臂架设方法研究,并成功将该方法运用于项目施工中,仅此一项创新就节约工程投资9.8亿元;为了解决桁梁杆件的摩擦面在施工过程中容易损坏的顽疾,她又带领团队发明了具有摩擦面自保护功能的插入式桁梁杆件,两项成果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沪通长江大桥跨度大、荷载重,如果仅采用现有的桥梁钢,会给设计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侯健又加入了大桥院成立的攻关组,攻关组联合相关单位成功研发Q500桥梁钢,一举节约钢材11063吨,节约工程投资1.56亿元。
打造建桥“巾帼队”
2016年,中铁大桥院“女杰创新工作站”的成立,让大桥院的女工程师们有了一个成长成才的崭新舞台。
“我们的女工程师进院的时候都是学霸级的人物,如何更好地凝聚大家的力量,发挥大家的作用,是我们成立这个创新工作站的初衷。”大桥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杨书华告诉记者,第一批进站的26名成员来自大桥院各专业,以博士、硕士为主体,平均年龄41.5岁,都是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大桥院集团公司董事长秦顺全,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敏,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高宗余,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田道明也都亲任工作站的顾问。
“在工程设计领域,女同志确实有独到的优势。一是规范细致,二是有亲和力,表达能力强。这些都是大桥院事业发展所需要的。我们也希望通过女杰创新工作站的建设,打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杨书华表示。
为了充分发挥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的示范引领作用,大桥院女工委制订了“桥花绽放十三五”的工作目标。几年下来,工作站成员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际大奖2项;其他国家级科技奖项6项,省部级奖项20余项,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中国中铁股份公司颁发的科技奖40余项,7人荣获湖北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工作站也被评为2018年度“武汉市巾帼文明岗”,赢得了“桥苑巾帼科研队”的美名。
“女同志做工程其实不容易。”徐科英说道。桥梁设计是一份需要极尽严谨,并且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设计一座桥,图纸少则几千张,多则上万张,每一张都浸透了大家的智慧和汗水。施工期间,凌晨一两点钟接电话是常事,每次上桥,除了日晒雨淋,有时还要顺着悬索上的“猫道”,在上百米的高空胆战心惊地爬行。但是工程一来,大家都把这些抛到了脑后。
“这是我们的常态。为什么那么艰苦还要上第一线?因为我们身在大桥院这样一个历史辉煌的集体,因为作为设计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还因为我们设计的都是超级项目,责任重大也充满自豪。”徐科英回忆起2016年去平潭大桥施工现场进行技术交底时的情形。平潭大桥是国内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当地水深浪高风急,施工条件恶劣,她去的时候,台风鲇鱼刚刚过去,船在海上颠簸得像一片叶子。
“当时觉得人在大自然面前实在是很渺小,但一到施工现场就忘记了这些。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海上的施工现场,太庞大了,感觉特别震撼,也特别庆幸自己能参与这样的工程。如果我不把工作做好,真的对不起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