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丽君
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地震发生时,宜宾市提前10秒预警,成都高新区市民收到预警时间较震感提前61秒。在4月18日,台湾花莲县发生6.7级地震,福建省预警信息发布为福建各地赢得45至96秒不等的预警时间。那么,什么是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地震预警的原理又是什么?我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能力如何?未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项目完成后能达到何种预警效果?6月19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项目管理部主任王松。
谈到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王松向记者介绍,首先要解释一下“预测”和“预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地震预测,一般是和地震预报同时出现。地震预测预报指的是在地震发生以前,根据地震观测资料和研究结果提出未来地震事件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大小。而地震预警,则是在地震发生后,依托震中附近的密集观测台网,根据观测到的地震波初期信息,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地震动强度和到达时间的预警信息,使企业和公众能够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减轻地震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那么,地震预警原理又是什么?
王松向记者表示: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以后,根据地震波和电磁波之间的时间差,和地震波“赛跑”,来赢取提前预警的时间。
他表示,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主要的地震波:一种是速度较快但破坏较弱的纵波(传播速度约为6.0km/s),另一种是速度较慢但破坏较大的横波(传播速度约为3.5km/s)。地震预警就是利用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以及电磁波(其传播速度约为300000km/s)远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来实现的。在大地震发生后,预警中心通过震中附近的地震仪捕捉到纵波,利用地震波信息快速计算出地震参数(时间、地点、震级大小)、影响程度和预警时间;并抢在具有更大破坏性的横波到达之前,对可能遭受破坏和影响的地区发出地震警报。为人们逃生避险和行业紧急处置预留时间。
王松说,地震预警的根本目的是减轻地震灾害,在地震发生后数秒内把预警信息准确地发布到可能遭受地震破坏的地区,而不是为了满足公众提前几十秒知道哪里发生地震。地震预警是秒级响应,公众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就要采取避震逃生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地震预警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不是万能的。由于其信息的高时效性和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其提供的预警信息具有估算特征且与最终结果存在偏差,且结果存在误报和漏报的理论可能性。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在2015年已经国务院批复立项,目前工程建设进度如何?建设完成后能达到何种预警效果?
王松向记者介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国家预警工程项目)于2015年6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批批准立项,2017年2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可行性研究批复,2018年6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初步设计批复,同年7月召开实施启动大会,计划于2020年在部分地区率先形成地震烈度速报能力,2023年在全国形成地震预警能力。
该项目总投资18.7亿元,将在全国建成由1987个配置测震仪和强震仪的基准站、3269个配置强震仪的基本站以及10349个配置烈度仪的一般站组成、平均台间距约为50千米的地震观测网络,并配置1个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1个国家备份中心、1个国家技术支持与保障中心、32个省级中心、173个市级发布中心以及3360个服务终端。
该项目将在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以及拉萨周边地区等5个平均台间距约为12千米的预警重点地区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地震发生后几秒到十几秒发出地震预警信息,主要用于潜在破获地区公众、企业采取避险措施);在全国形成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地震发生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产出地震烈度速报参数,主要用于为政府震后高效指挥救灾行动提供科技支撑)。
工程建成后,将依托电视、广播、互联网、新媒体、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信息接收终端等发布平台,为我国各级政府、社会公众、中小学校、行业企业等不同用户提供原地报警、灾害性地震预警、警戒性地震预警、远场大震预警、地震参数速报、地震烈度速报、地震动参数速报等产品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