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学界对物种灭绝速率曾有过推测,但此前一般都是估计的。《自然》日前发表全球最大植物调查论文,通过对已知物种做统计,得出了非常有代表性的具体数据:近百年来,由于人类干扰栖息环境,植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上百倍。
这项研究提供了有助于保护工作的宝贵证据。与动物的消失相比,植物的消失并不太引人注意。然而,其影响虽然不直观,但是不可估量。植物的灭绝既是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损失,也是地球上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损失。生物多样性也是保证人类幸福的本源。文明的继续发展,仍然需要我们保护、保存和依赖这种多样性。
▲ 位于我国西南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是地球上唯一保存有大片由湿润热带森林到温带森林过渡的地区,是世界上极其珍贵和极其稀有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形态多样的植物种子
■ 赵汉斌
能随口说出几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野生动物的人,一定不在少数,但他们不一定能说出已经灭绝的植物或濒临灭绝的植物。
《自然》:植物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灭绝
“植物的灭绝,对所有生物物种来说都是坏消息。”英国皇家植物园的联合研究员和保护科学家卢加德哈博士说:“包括人类在内,数以百万计的其他物种的生存都有赖于植物。”
6月10日,顶级国际期刊《自然》以当日头条在线发表了题为《全球最大植物调查揭示惊人的灭绝率》的论文,揭示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主题。
这篇文章强调指出,自1900年以来,世界上的种子植物以每年近3种的速度消失,这比仅靠自然的力量——如自然演化、物种竞争高出500倍。
研究人员发现,自1753年卡尔·林奈的《植物种志》出版以来,已有大约1234个植物物种灭绝。这些物种中,有一半以上被重新发现或重新分类为另一种生物物种,这意味着仍有571种物种被推测为灭绝。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杨静博士认为,科学界对物种灭绝速率有过推测,但一般都是估计的。从方法来看,这个研究根据的是已知物种做出的统计,应该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比较具体的统计数据。但考虑到自然界还有很多尚未被发现的物种在被发现之前就灭绝了,此外,还有很多物种属于“功能性灭绝,仅活在植物园中,或者在自然界中已经非常稀少”,所以物种在自然界中灭绝的真实速度应该还要更高。但是,将这个数据作为物种灭绝速度的底线,是没有问题的。
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市杜克大学的保护科学家斯图尔特·皮姆说,这项研究提供了有助于保护工作的宝贵证据,调查包括的植物种类比任何其他研究都要多一个数量级。“它的结果非常重要。”
濒临灭绝的植物到底有什么价值?
挽救那些稀少的野生植物到底有什么用?
杨静指出,以生物多样性宝库的云南为例,《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列出的小叶橐(tuó)吾、干生铃子香、小叶澜沧豆腐柴、单花百合、云南刺果藓等完全灭绝的高等植物,这些物种人们生活中大多没机会接触,不能感受到它们消失对人类的直接影响。但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是具有功能的,是与其他生物有互动的。有的物种向动物提供了蜜源、果实,甚至本身就是其他物种的食物,有的物种向其他动植物提供了荫蔽、遮挡等栖息环境,有的物种历经千万年进化,终于能在极端干旱、寒冷的环境中生存,无论从生态系统的功能性还是遗传资源的特殊性来说都有独特和尚未被人类认知的价值。它们的消失是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损失,也是地球上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损失,其影响虽然不直观,但是不可估量。
植物是所有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还有大量人类没看见或看不见的真菌,以及植物与植物间互相也离不开。一个物种的灭绝,影响到的远不只是这个物种本身。
就我们人类来说,人的衣、食、住、行,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植物物种灭绝会影响未来的食物来源和工农业资源,土壤肥力以及水质遭到破坏,影响药物来源。
——影响未来的食物来源和工农业资源。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之后,这一切都无法得到保障,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土壤肥力以及水质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影响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组成了一个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生态平衡。因此,生物多样性锐减必然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影响药物来源。当人们生病的时候,依赖自然环境中的物产来帮助恢复健康。传统医学的医生依赖植物和药草治疗疾病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在现代,人们也十分欣赏传统医学的疗效。甚至许多新兴药物,不断地被科学家从植物中发现和提取,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必然会使许多药用植物的来源减少。
灭绝一个物种,丧失一座基因宝库
有生物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在过去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27年才有一种被子植物灭绝。近百年来,由于人类干扰栖息环境,它们灭绝的速度提高了上百倍。
无数事实证明,每个植物物种都包含丰富的基因,基因资源的挖掘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多样性与基因组学团队负责人、中科院昆明分院院长李德铢研究员指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养活了中国人,而杂交水稻的一个重要种质资源来源于海南的一种野生稻。”在云南省,20世纪80年代,在26个地方都存在的野生稻居群,如今在24个地方已经消失。仅从生物基因的角度看,每失去一个植物物种,就意味着失去了一种独特的基因库,这对人类无疑是一种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新西兰“奇异果”,源自原产中国的猕猴桃;占据中国市场90%份额的香水月季,源自原产中国的野生月季;原产中国的野生大豆,经美国改造为转基因大豆后,又迅速占据了中国大豆市场。曾经的这一次次“逆袭”,给我们的警示已经足够。
一些植物物种在“功能上已经灭绝”
很少有研究人员有足够的资金或时间,来全面寻找他们认为可能已经灭绝的植物物种。在《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调查揭示了惊人的灭绝率》的文章中,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系统发生学家朱丽亚·德沃斯表示,一些植物物种在“功能上已经灭绝”,并且仅存在于植物园或野生环境中的数量很少,研究人员预计这些物种不会生存。
德沃斯说:“你可以摧毁一个人口,或者将一千人口减少到一个,虽然事情仍然没有灭绝……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好。”
对此,近年长期从事极小种群研究与保护的杨静也感同身受。她举了《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中野外灭绝高等植物的两个例子——三七、杜仲。二者都是大众熟悉的药用植物,人工栽培很多,但是要知道,人为破坏和采挖已经导致它们野外灭绝。可能大家会想,只要人工还在栽培,人们似乎就不用担心失去它们。但是,野外灭绝,就代表着这物种的遗传资源多样性完全消失了。
这种多样性的好处在于,可能有的野外个体具有抗病的基因或者抗寒、抗旱、药用成分更高的基因都丧失了,我们没有可能再去野外筛选和寻找抗性更强或者药效更好的植株进行人工选育了。这是从人对自然利用的角度出发来“功利性”的描述物种灭绝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也是保证人类幸福的本源。从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寻找,可以确凿无疑地说,文明的发展就是建立在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发掘和利用上的。文明的继续发展,仍然需要我们保护、保存和依赖这种多样性。
杨静说,如果生态系统是个网,物种就是构成这个网的经纬线。失去大量物种,生态系统网络就会变得千疮百孔;最后留下的,不能再被称作生态系统,因为它已经丧失功能了。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行动
近年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全面开启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工作。
2017年,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文,明确了把极小种群物种分布的栖息地纳入生态红线的划定。截至2019年,全国多个省设立省级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名单,开展保护相关工作。以云南省为例,2009年至2017年,全省累计投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专项资金两千多万元,实施拯救保护项目92个,内容包括专项调查、科学研究、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等方面。
据2019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我国已经建设了2750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47.17万平方公里,陆地自然保护区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4.86%。
“保护区建设不是围起来就行,还需要投入管理资源和人员培训。”杨静认为,自然保护区对生境和物种的就地保护,是立竿见影的。它直接阻止了生境和其中的物种继续受到人为干扰,从而能得到繁衍和长期生存的保障。
此外,我国建设的各类型植物园已达一百多家,加入植物园联盟的有116家。植物园是物种迁地保护的基地,是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诺亚方舟。2007年投入运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着来自国内外的大量野生植物种子,两万多种各类种质资源和我国30%野生植物的种子,是目前世界第二大的野生植物种质库。“可以预见,在我国加强对生境、物种两个方面的多种保护措施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肯定会产生正面的效果的。”杨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