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6/201906142cead53f41fd49cf8753df8119b4f718.jpg
编者按 儿童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今天的儿童将成长为未来的公民,儿童今天的模样,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模样。从这个意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6/15/060716.html

等待处理…

儿童优先 助力孩子全面发展

2019/6/15

编者按

儿童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今天的儿童将成长为未来的公民,儿童今天的模样,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模样。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全社会对新时代儿童给予诸如婴幼儿照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贫困儿童教育、关爱特殊儿童以及职业发展、政策保护等全方位的关注,为儿童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有可能在越来越好的、适合他们的平台上一点一点地丰满自己的羽翼,成为一个个幸福的普通人、有一技之长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正大镇盘塘村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进行攀岩活动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陈若葵 文/摄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善良、诚实、健康、快乐、开朗、聪明、勤思、好学,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孩子能否成长为身心健康、富于探索的阳光天使,不仅需要父母家人为其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还需要良好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如何为儿童的未来筑基?近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儿童中心、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共同举办了“2019中国儿童发展论坛”,探讨如何全面促进儿童发展,将多年来一直倡导的“儿童优先”原则,具象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

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是好的教育

10岁的李尚荣是天津市“阅读推广人”。她小小年纪饱读诗书,7岁时就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的舞台,成为挑战者。

分享女儿的成长经历,尚容妈妈叶爱文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父母的陪伴、沟通和及时的肯定、鼓励,让孩子觉得读诗、读经典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妈妈巧妙地把“好事”和“好玩”结合起来,比如把读诗改为“唱诗”、打着节拍诵读,变成和妈妈的游戏,爸爸做裁判,更多地为尚容点赞。符合孩子天性的、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如果家长们都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陪伴孩子,亲子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家长的教育目标也更容易实现。

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四个方面:肢体发育、动作的发育早于语言的发育;人格性的构建,让孩子知道人与动物的区别;社会性构建,学会表达、沟通,与人相处;工具性构建,学习各种能力、知识等。好的素质教育,是能促进孩子在这些方面全面发展。”

孩子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课外活动,在中国儿童中心党委书记丛中笑看来,课外活动要为孩子制造快乐,就像尚容读诗,乐在其中;要有恢复功能,比如体育、艺术、交友等活动能让孩子放松;让孩子有全新的体验,如剧目表演、营地活动、动手做、探索发现等等,通过活动实现实践育人,践行儿童优先的理念。

守护农村贫困儿童的公平起点

唐金梅是留守儿童,家境贫困。5岁时“山村幼儿园计划”在贵州省松桃县实施,她有幸成为当地第一批山村幼儿园受益儿童,现在是松桃苗族自治第二中学学生,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

甘肃省华池县农民王金萍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接受“慧育中国”项目家访辅导员的辅导前后,她有了明显的变化,明白了家长要和孩子平等交流沟通。由于她的教育方式变了,孩子也发生了变化。老大从逆反变得听话了,2岁多的老二性格开朗、随和。

如何让农村贫困儿童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使之与城市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是全社会关注的课题。

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中心主任杜智鑫介绍,有调查显示,在县城上幼儿园的孩子、山村幼儿园的孩子和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孩子相比,一二年级时,第一类儿童在整体表现上最好,发展趋势积极向上;山村幼儿园儿童上学后整体表现中等以上,有向上发展的趋势;没上过幼儿园的儿童,上学后的发展状况是向下的。这三类儿童反映了当前我国儿童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有充分公共服务保障的情况下,儿童的发展是向上的,反之对儿童的发展不利。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9个省区的22个县建立了2300所山村幼儿园;“慧育中国”项目在8个县、50多个乡、450多个村开展,效果明显。当前国家最大的任务是脱贫攻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学前教育和早期养育的政策。如果出台更具体的政策,比如在农村实现一村一园的目标、国家和社会投入更多一些、贫困地区的幼儿教师的待遇更好一些,农村贫困儿童的发展就能有一个更高的平台。

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北京朝阳区双馨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张涵和北京同心实验学校四年级学生朱鹏举都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两个孩子都希望留在爸爸妈妈身边,但他们却面临共同的选择——回老家考初中。

我国目前有3500万流动儿童,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经历和选择,共同的是他们都不属于城市和乡村,到底哪里才是他们的家?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城市享受教育、医疗等服务?如何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在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看来,流动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已经引起了严重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杨东平认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教育解决之道在于,让留守儿童尽快转变为可以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流动儿童,首先是在一起;尽快让更多的流动儿童成为本地儿童,成为新市民。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认为,流动儿童在城市的比例越来越高,是城市最有活力的群体之一,解决流动儿童问题,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

儿童优先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个具体行动。全国有2.8亿0~18岁儿童;1.3亿多0~18儿童生活在农村;3500万流动儿童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就学有诸多限制;1500万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能力有待加强;800多万特殊儿童在就医就学和融入社会方面存在障碍。这些群体仍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一顿校餐,一所建在家门口的山村幼儿园,一次辅导员的入户家访、和孩子们游戏,一些来自中职校长和老师的关心,方便的大城市落户,受保障的公办学校的入学,都有助于处境不利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听听孩子的声音,探讨解决方案,给孩子幸福美好的生活。

上篇:没有了
下篇:好父亲是子女一生的“定海神针”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