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期间,一些学龄儿童通过参与军训的形式,在深度体验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资料图片)
● 最好的美育是用爱心、耐心去带领孩子们亲身沉浸在革命历史中,真正让孩子们“爱上英雄美,浓厚爱国情”,这是全社会的责任和福祉。
●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爱国情怀培育的起点,父母、亲人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每一步选择。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见习记者 徐阳晨
“军队里的规矩特别严,班长叠的被子特别好看,我要好好学习。”“缅怀着先烈,内心涌动着家国情怀,对先烈的尊重和对侵略者的恨凝聚成前进的方向。”曾经为习近平总书记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的大凉山彝族小姑娘吉好有果在参加“看世界·爱中国”公益教育活动时写下这样的日记。
2018年8月,吉好有果参加了一个特殊的夏令营,组织者是一群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的退役军人。参与者是以“全国十佳新时代好少年”为代表的孩子们,他们的任务是在这一次的爱国教育活动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植青少年国防观念和爱军情怀。
如何让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入心入脑,是组织这次活动的老师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北京西北部的军营里,孩子们经历了一场严格的训练,从队列到内务,从安全教育到行为规范,他们学习了军事知识、历史知识,还有作家老师教授的以俄罗斯文学为背景的写作知识。从心灵到身体,孩子们完成了一次行动预热。
拳拳爱国之情来源于社会教育的精心播种
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是“领航”课程,犹如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一颗启明的种子,将培植他们人生坚实的根基,照亮成长中前行的道路。
北京家国情怀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曾珍说,“我们的爱国教育活动重在情怀培育,目的就是想为每一个孩子养好一颗心,一颗爱国心!”教育公益事业的目标是在多元化、多维度的社会资源支持下,创新式地开展各类体验项目,“让每一个中国人爱中国,特别是要在孩子们的心中,培育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心,这是儿童文化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曾珍说。
炮声虽远,弹痕犹在。能战方能止战,在和平年代,儿童教育更要居安思危,进而居危思进,在亲身体验中,他们能更加真实地感悟保卫民族所付出的血泪历史,懂得守卫和平所需要的国之实力。
孩子们在参观战争纪念馆、军事博物馆,体验了军训、军事礼仪熏陶后,有了自己深刻的体会,他们纷纷写下感受,“我们一定不能忘记牺牲的革命先辈!”“我长大了要当保卫祖国的人。”“感谢你们创造美好世界,让世界持续和平下去。”······
曾珍认为,中国孩子的家国情怀培育正当其时。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民间机构、政府、学校、家长以及全社会的配合。她相信,最好的美育是用爱心、耐心去带领孩子们亲身沉浸在革命历史中,真正让孩子们“爱上英雄美,浓厚爱国情”,这是全社会的责任和福祉。
“忠孝”家风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重庆武隆的杨兴明家庭五世同堂,和睦慈孝家风美名远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是这个家族的传家宝——“黄氏家训”传承数代所守护的精神力量。曾孙黄春红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说,“《黄氏家训》开篇是‘传家忠和孝’,把‘忠’摆在了首位,忠孝家风凝聚了祖祖辈辈的革命理想,孕育了黄家人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祖父黄上田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毅然参军,随抗日名将罗广文出川抗日。“后来大祖父没能从战场上下来,我们全家都很怀念他。”从那开始,黄家人心中深深铭刻“国是最大家,有国才有家”的信念,黄春红18岁决定参军,从军13年。他说,“我承载了全家人的梦想,我不是一个人去当兵,而是代表一个家族去当的兵。”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爱国情怀培育的起点,父母、亲人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每一步选择。黄春红说,“我是‘80后’,家训对我的影响很大。高祖母(杨兴明)从小就跟我亲,得知我入伍了,特地寄信嘱咐我。当时高祖母说的话就是家训中的‘传家忠和孝’,让我好好当兵,为国尽忠,为国效力。”
黄春红认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上,不仅要传承家族的红色基因,更要以家训为启蒙的基石,让孩子的精神气质从小就“挺拔、阳光、自信”。每每黄春红说到“传家忠和孝”时,他两岁的孩子就会脱口而出“兴家文和德”,背诵家训,了解家族的革命历史,是黄家的后代们必须牢记心中的使命。
每逢节日,家里都会组织齐诵家训的活动,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慢慢有了自己对家训的理解,按照高祖母的话说,“每个黄家子孙都要接受家训教育,不仅要会背,还要在生活中执行。”黄春红感慨,黄家五代有许多人参兵入伍,对部队,对军人有着特殊的崇敬向往之情,就是来自这份红色基因里的热血激情!
“也许现在还不懂其中的道理,但这些话会烙在孩子的骨子里。”黄春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