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6/20190613c1d44aef6c3b4bed9f18f9eac43daebf.jpg
沙石峪村的梯田。 刘满仓/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禹燕 周丽婷 无论站在山的哪个方向,俯瞰沙石峪,都会被绿色遮望眼。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6/13/060629.html

等待处理…

河北遵化沙石峪村:“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新时代续写新传奇

当代愚公精神在这里缔造并传承

2019/6/13

沙石峪村的梯田。 刘满仓/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禹燕 周丽婷

无论站在山的哪个方向,俯瞰沙石峪,都会被绿色遮望眼。

“山上松柏盖帽,山间果树缠腰,山底葡萄满园”。层层梯田,点点屋舍,一幅美丽的“山水生态画”在眼前呈现。

在这六月,沉醉于这葳蕤山木、勃勃生机,怎么可能会想到这里曾是“土如珍珠水如油,漫山遍野大石头”的窘境?

70年里,曾经不被大自然“眷顾”的沙石峪,以“人定胜天”的“愚公精神”,刨山、移山、治山,一代接着一代干,终于有了今天这样“诗意地栖居”。

吸引来40多位国家元首、16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和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的沙石峪, 过去是“传奇” ,今日是“传奇”,未来还会是“传奇”。

“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沙石峪,坐落于河北省遵化市东南20公里处,隶属新店子镇,是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

想了解沙石峪,必须到沙石峪纪念馆里走走看看。新店子镇副镇长毛贺方早早等在那里。他在一张张老照片前,给记者生动地串联出了沙石峪的“前世今生”。

解放前,这里是一个穷山沟。1951年,党支部书记张贵顺带领农户,创办了全村第一个互助组。1952年,成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年,张贵顺到北京参观全国农业展览。就是这次活动,让张贵顺找到了沙石峪村发展的“定海神针”。“当时,毛主席对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做出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子。厉家寨的人能干的,我们沙石峪也能干!”

张贵顺回到村里后,一场“在石头缝里取土,青石板上造田”改造家园的壮举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开山造田。张贵顺带领大家手持钢钎铁锤,奋力凿开青石板。大家白天凿石开地,晚上到五里外的大老峪担土。

“全村男女老少被感染,都来参战,小媳妇回娘家,一定得带土回来。就是小孩子串亲戚,也攀比有没有带回来一包土。”

青石板上的土层一寸、两寸、半尺,天天在增厚。十几天时间,担土2300多担,行程一万多里,在青石板上成功地造出了“一亩大寨田”。随后,北山上23亩大寨田的工程全面展开,经过一春奋战,23亩保肥、蓄水的大寨田平展展地铺在了北山上,秋后获得了大丰收。

1966年4月,周总理、陈毅副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来到了沙石峪。

参观后,总理对沙石峪的变化赞誉不已:“你们能够把贫穷的家乡改变得这样好,在中国还是少见的,正好作为我们的大学校嘛!千万记住,要让愚公精神代代相传啊!”并与谢胡种下了中阿友谊树。

红色基因、绿色发展,青石板上筑起了“葡萄梦”

张贵顺带领村民继续着劈山造田的工程。到1978年,沙石峪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40多万公斤,当年向国家交售粮食10万公斤。

张贵顺、闫福忠、闫宝庭等为代表的几代“愚公”的艰苦奋斗,沙石峪村改变了山多田少的历史。他们把“愚公精神”植入了沙石峪一代又一代的基因里,他们一个个也成了“新时代的活愚公”。

20世纪90年代,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里有过轻质碳酸钙厂、再生胶厂、采矿厂等,但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抉择上,觉醒的沙石峪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毅然关停拆除了这些企业,彻底消除了污染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沙石峪人又找到了家园发展的“金钥匙”。

十多年来,沙石峪走特色种植的路子,在山坡上逐渐建起了玫瑰香葡萄园1200亩,年产量360万斤,产值1800万元。

面容晒得黑黑的李彦玲,嫁到沙石峪后,就开始种植葡萄,现在后山上有十亩果园。

她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忙碌了,“早晨顶着月亮走,晚上顶着星星归,为了过上好生活,沙石峪人好像都不会抱怨,也不怕吃苦。”

朴实的李彦玲说,想当年祖辈父辈们为了种庄稼,一镐一镐地刨山;到了她们这一代,为了种葡萄,用上了机器开掘,但是石头还得一块块捡拾出去。她玩笑着说: “嫁到沙石峪20年了,好像净捡石头了,手一层层地起茧子。虽然累,但觉得一天天过得挺充实。”

村党支部书记周国军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沙石峪很早就组建了遵化沙石峪葡萄专业合作社和遵化市沙石峪安泽葡萄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沙石峪葡萄”商标。同时,积极发展葡萄采摘、农家院等旅游接待项目,延长葡萄产业链。2015年以来连续举办了三届葡萄采摘节。去年来沙石峪参观旅游的人数达4万人次,是2017年的2倍,葡萄采摘量达100万斤,是2017年的2倍。

“满山的紫葡萄,到了采摘季节,车都开不进来。”李彦玲期待着中秋节的葡萄采摘,“今年一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青石板上筑起的“葡萄梦”,“醉了”天南地北的游客,也“醉了”沙石峪人。李彦玲说: “你围着我们村子转一转,空气清新,心情舒畅,谁舍得离开这么美的家乡?!”

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沙石峪要建高标准美丽乡村

在沙石峪村转一转,不仅到处都是风景,而且“每一转角处都会遇上历史的痕迹”。

友谊树、大口井、愚公洞、一亩田、国际友谊林和青年林等,无声地讲述着沙石峪的故事。

一张老照片上,记者清晰地看到好几个黑人青年,也挑起了中国特色的扁担,加入了沙石峪担土的行列。

还有,一位外国记者到沙石峪参观后,很懊悔自己的“失礼”,回国后专门空运来了“友谊土”。

沙石峪人把来自世界各地的土铺在青石板上,造出了一亩颜色深浅不一的“万国田”。

36岁的大专生王艳双痴迷沙石峪历史的讲解,当了十年志愿讲解员。“我把每一次讲解都当作全新的一次讲解,让更多的人知道沙石峪这个地方,了解沙石峪历史,领悟沙石峪精神,体验沙石峪生活,享受沙石峪美景。我要把沙石峪精神传递出去,让它深入人心。”

周国军十多年来带领群众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完成了村庄绿化,修建了生态广场,竖起了太阳能路灯,绘制了“愚公精神”文化墙……2019年,又改善了沙石峪内部道路和景观设计,开展了东山路开通工程、垒坝造田工程。

“贫穷落后,与沙石峪彻底告别了;幸福小康,在沙石峪落地生根了!”如今的沙石峪, 万里继续走,千担永远挑。

周国军说:“沙石峪正在充分挖掘和利用自然生态资源,进一步发展旅游业,谋划外交小镇建设,大力发展国礼石、核桃、红枣等旅游纪念品开发项目,同步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和幸福生活质量。我们的目标就是建设高标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沙石峪人以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当代愚公”精神,已积淀为一种文化力量,正在为这座美丽的小山村跨越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记者手记

补课

在沙石峪村采访时,无论是当地干部还是村民都说,特别感谢新闻媒体,没有媒体的新闻报道,就没有更多人知晓沙石峪。而作为媒体人,我们却颇为汗颜。因为,对沙石峪,我们了解得实在太少了。
沙石峪之行,于我们而言,是一次补课,是一次关于“当代愚公”精神的补课,是一次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补课,是一次关于沙石峪精神的补课。
在沙石峪纪念馆浏览一张张老照片,听着新店子镇年轻的副镇长毛贺方的解说,我们对前辈心怀敬意。从他的热诚表达中,也感受到了“当代愚公”精神的传承。
行走在平整干净的村道上,看着女葡萄种植专业户李彦玲黝黑的面庞和自信的眼神,我们对新时代的女性心怀感佩。从她的坚定话语中,也感受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
在村头的核桃树下,翻阅当年的妇女主任赵凤兰之子李凤树为母亲写的传记,我们心怀感动。从他的真挚叙说中,也感受到了沙石峪精神的传承。
沙石峪村是“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旗帜”,沙石峪人也是千千万万艰苦奋斗的中国人的缩影。如今,这面旗帜仍在飘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当代愚公”精神也正在传承,而我们是记录者,也是传承人。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禹燕)

上篇:习近平抵达比什凯克开始对吉尔吉斯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
下篇:鼓劲扬帆再出发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