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皇冠”被成功救出。
4月16日,警察在火灾后的巴黎圣母院附近警戒。
目睹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民众潸然泪下。
4月15日,在法国巴黎,巴黎圣母院燃起大火。 新华社记者 高静/摄
巴黎圣母院耸立在塞纳河的西堤岛上,拥有850年历史,始建于1163年,并在1345年完工。圣母院建筑总高度约超过130米,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完全哥德式的教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巴黎历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迹。这座哥德式教堂更因法国文学家雨果所著作的《巴黎圣母院》而闻名,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
今天,我们和雨果一样心怀期待
□ 王立彬
心痛!美丽的巴黎圣母院被熊熊大火吞噬。作为崇尚文化、热爱艺术的民族,中国人民表达着对人类艺术瑰宝之殇的无限痛惜。
通过文学艺术、邮件照片、通信家书,巴黎圣母院早已走进无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一代又一代人。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维克多·雨果同名小说的中译本《活冤孽》。几年后《孽海花》作者曾朴又推出译作《钟楼怪人》。1949年前后,陈敬容译本《巴黎圣母院》出版,这个名字被沿用下来。文学史就是一部心灵史。爱憎分明的中国人,喜爱这部作品。
爱文化、爱艺术,追求正义、崇尚善良,是人类共通的情感。1956年第一部同名电影问世以后,巴黎圣母院通过银幕,更加具体真实地矗立在我们面前。这座美丽的哥特式建筑,成为吉卜赛女郎艾丝美拉达美的象征、敲钟人卡西莫多善的象征。
有文化、爱和平的中国人,对人类艺术明珠巴黎圣母院充满历史感情。中国人记得,在自己祖国饱受侵略凌辱,圆明园陷入熊熊大火之时,《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拍案而起,于1861年11月25日撰文,以出离愤怒的语言,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强盗的残酷暴虐,为中国民众、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明打抱不平。
100年前,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有志青年,住在昏暗潮湿、拥挤不堪的地下室,却没有忘记去参观巴黎圣母院。新中国成立后,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巴黎圣母院形象离中国人更近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中国逐步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国,目前自费赴法旅游的中国人每年高达200多万人次——巴黎圣母院蕴含了中国人的文化情结,这也是面对不幸我们为之心痛的原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之凋萎,情何以堪。特别是当真善美在曾经与现实中融为一体时,情感之深尤其如此。今天,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同维克多·雨果在一起,叹惋一座历史建筑的损毁,更期待烈焰之后的美好重生。 (新华社发)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综合消息 熊熊烈火之中,巴黎圣母院塔尖轰然倒塌。当地时间15日傍晚18时许,位于巴黎市中心、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整座建筑损毁严重。法国消防部门16日上午宣布,巴黎圣母院大火已经“全部扑灭”。消防部门说,一名消防人员和两名警察在灭火过程中受伤。巴黎圣母院的屋顶和塔尖被烧毁,但主体建筑得以保存,圣母院中的主要文物“耶稣荆棘冠”和“圣路易祭服”等也没有受损。多名警方消息人士说,初步推断这起火灾是意外事故。
塔尖如被拦腰折断一般倒下
记者在现场看到,着火位置位于圣母院顶部塔楼,大火将整座建筑物的后半部分映得通红,滚滚浓烟冲向天空。大火迅速将圣母院塔楼的塔尖吞噬,很快,塔尖如被拦腰折断一般倒下,围观人群发出惊呼。
巴黎圣母院周边停着几十辆消防车及警车,消防员使用多组云梯将水管接至空中,持续向着火点喷水,直升机和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巡查火情。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在社交媒体表示,圣母院内的主要艺术品,如耶稣受难的“荆棘皇冠”、路易九世的一件长袍已被成功救出。
随后法媒曝光了建筑物内部首张照片,十字架仍立在中央,但是周围已是坍塌的废墟一片。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俄罗斯东正教会首席古迹保护负责人、宗主教文化理事会成员大司祭列昂尼德·加里宁认为,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将至少需要10~12年。
他表示:“从火灾的规模来看,损失十分巨大。不仅要恢复大教堂的外部环境,还要检查结构要素。这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首先是在评估方面,然后是恢复方面。考虑到这是在法国发生的,一切都将一丝不苟地完成。我认为大教堂将在10~12年内修复,不会再少。”
法国总统承诺重建巴黎圣母院
法国总统马克龙当晚在火灾现场说,巴黎圣母院“代表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学和我们的想象力”,重建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马克龙说,他计划尽快在全世界发起募捐,呼吁全球有识之士共同参与重建巴黎圣母院的工作。“重建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人民的期待,因为她代表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学和我们的想象力。”他说。
马克龙说,在巴黎各界、特别是500名消防员的奋力扑救下,巴黎圣母院的两个钟楼和正面建筑得到挽救,但三分之二的屋顶已被大火损毁,特别是标志性的塔尖已经倒塌。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5日通过社交媒体发文,对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表示关注。他说,巴黎圣母院是世界遗产的独特典范,“此时此刻,我的心与法国政府和人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