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红英(左一)了解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情况。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蓓
在建成后的近7年里,创新,似乎已成为安徽合肥滨湖世纪社区的“代名词”——
合肥市首个街道级大社区;
探索网格化基层社区治理模式,让社区工作人员下沉到网格、楼栋,实施“亲情六敲门”项目;
组建社区党建共同体,将110多个驻地单位、商圈企业、社会组织联结起来,成立共治理事会;
探索“红色家书走访、红色活动聚力、红色项目创投、红色履职评价”工作体系,充分释放社区党委的“轴心”功能;
改革服务供给,由“为群众端菜”向“由群众点菜”转变,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实现公共服务一站满足;
让楼栋党小组、“三在”党员和居民群众在社区开展“四美一好”楼组创建,打造“楼道客厅”,共建美好家园;
……
十余项立足基层社区、服务居民需求的创新举措,“每一项都环环相扣,自成体系,全部来源于为老百姓解决最关切、最切身利益问题的基层治理实践”,3月中旬,刚刚捧回全国三八红旗手证书的社区“带头人”束红英,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回忆了与社区共同成长的创新奋斗故事。
精干的短发,说话掷地有声,做事干脆利落,2012年履新滨湖世纪社区之前,束红英曾任合肥市包河区妇联主席,在她看来,群团工作经历积累的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为她之后迅速融入、开展社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届四十,从区直机关到社区一线,岗位下沉,离老百姓更近,直面基层治理难题,肩负街居体制改革重任,束红英也曾困惑过,从“硬着头皮干”到跟老百姓的心贴得越来越近,束红英发现,“基层工作的‘法宝’就是群众路线。只要对群众充满感情,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就没有哪一件事是不能解决的”。
滨湖世纪社区成立之初,13万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如何为居民自治夯实基础?束红英换下爱穿的裙装,穿上运动鞋,带头当起了居民身边的“勤务员”,“2/3的社区工作人员都下沉到网格、楼栋,开展‘亲情六敲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能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回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束红英敏锐地察觉到“居民对我们有了笑脸”。
“或许是源于女性与生俱来的感性与细腻,社区的各项决策几乎都是充分考虑居民感受,以居民是否需要、是否满意为基础。”束红英表示,对居民心理的细腻洞察,让社区共治理事会迅速聚拢了一批热心公益、能干事、能担当的居民老党员。
共治理事会秘书长江炳安,过去在基层党政领导岗位上工作,退休后来到滨湖世纪社区。“我们发现他在社区论坛‘世纪早茶’中的发言总能切中社区治理要害,又不失理性思考”,束红英专门上门拜访,几场“头脑风暴”下来,她便邀请江老“出山”,挑起共治理事会的重担。
社区人少事多,“可不能什么事都揽着自己干。我在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坚持‘腿勤、眼勤、脑勤、手懒’的‘三勤一懒’工作法,当好‘猎头’,随时发现居民中的‘杰出人才’,当好‘组织部长’,将他们放到合适的岗位。”束红英说,这样的工作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居民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社区党委的向心力,“看似无为,才是真正的有为”。
同时,束红英紧紧抓住“党建”的“牛鼻子”,探索党建创新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将党组织嵌入社区共治平台、楼栋生活领域和创业服务链条。
她充分释放社区党委的“轴心”功能,牵头组建社区党建共同体,推进社区党组织与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全团组织融合发展,推行社区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并启动实施楼栋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升级打造“创世纪”青春党建服务中心,以党建带群建,延伸工、青、妇组织覆盖。
一连串勇担当、敢担责的创新工作和“赋权”“赋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几年来,包括共治理事会秘书长江炳安、滨湖帮客联盟理事长张明珠等在内的20多名骨干走出家门,领衔社会组织、领办服务项目。3800多名在地党员到社区报到,40多名居委会成员、191个楼栋党小组、102 个社区社会组织、68支志愿团队、87支文体社团,带动2万多名党员群众参与到社区建设中。
6年来,社区共治理事会已募集资金460万元,推动实施公益项目341个。仅2018年,102个社会组织就承接了141个服务项目,覆盖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从“为群众端菜上桌”到“由群众自己做菜”。如今,像为儿童提供课业辅导的“快乐学堂”和为陪读妈妈服务的“美丽堂”项目已一座难求,成了全市知名的服务品牌。
“打造‘幸福世纪、魅力世纪’,让居民住下就不想走”,是束红英初到社区时的庄严承诺。6年多的基层实践,束红英以智慧谋略为笔,以柔情、果敢、担当为墨,在滨湖世纪社区6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描绘了一幅社区对居民“有求必应”,居民对社区“一呼百应”,社区与居民凝心聚力,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