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2/pc201902276c03b69c60a14cf7a04cefc557536975.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2/27/057401.html

等待处理…

“立德树人”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有效配合

——专家解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2019/2/27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值得重视的是,两个文件均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摆在突出位置。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立德树人”一词在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政策措施中成为高频词语。那么,如何从细微处入手,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与多位专家进行了探讨。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根据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第二项任务便是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而在《实施方案》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中,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则被列为首项,并提出要“增强中小学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从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开展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德育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指出,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实施方案》可以看出,两个文件延续了多年来的教育改革方向,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原则。

袁桂林认为,文件对“立德树人”提出的规划,既包括了一贯受到重视的道德教育,以及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包含了对青少年知识、能力、社会实践的参与等各种素质的培养。因此,“两个文件继承了多年来党中央对教育改革的一贯引领。同时,也应更加强调文件的实践和落实。”

“‘立德树人’也是学校的一项中心工作。”全国人大代表、临沂市第一实验小学岔河校区校长张淑琴认为,《实施方案》要求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进一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视。”

张淑琴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其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这个时期的德育教育,关系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而“《实施方案》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项,能更好地推动和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好地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劳动教育是重要的教育目标

在此次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将“基本理念”单列一节,系统提出了八个“更加注重”的基本理念,即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这八大基本理念,遵循了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也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教育部负责人表示。

那么,在“以德为先”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要求,要“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方案》中也要求,要“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

其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如今,再次强调“德智体美劳”,在袁桂林看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现在的教育活动操作性普遍太差,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参加应试考试的压力比较大。但同时体育、劳动和社会实践等的参与比较缺乏。”重提“德智体美劳”,“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带来的一些弊端,特别是青少年缺乏劳动观念、动手能力差等问题。”

但袁桂林强调,劳动教育的实施,不能仅停留在抽象概念的宣传和口号的营造,一定要落到实处。“我们现在以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为主,这是教育的一个本质特征。但同时要通过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劳动,补充青少年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培养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劳动教育是提高学生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完善学生劳动价值、丰富学生劳动知识的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殷飞同样就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做出强调:“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内在要求,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劳动者,是尊重劳动、享受劳动的公民。因此,加强劳动教育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也是对这么多年来教育偏误的纠正。”

殷飞指出,“劳动教育需要的是实践,通过实践端正态度,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完善价值。因此劳动教育要强调实践教育。”

但目前学校由于其教育时间和场域的限制,在实践教育中存在诸多挑战,因此殷飞建议,这“需要准确定位学校劳动教育的定位,整合资源,创新教育模式。”

“劳动教育不一定非得到农村去种地。”袁桂林看到,劳动教育在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了有益尝试,如让孩子们参与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处理生活垃圾的同时培养了劳动观念、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这就是一种社会实践的有益参与。”

家庭和学校对于教育的认识需要同步

“家庭是儿童劳动的主要场域,可以通过家校合作、家庭教育指导等方式将学校劳动学科的教学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与机会,鼓励家长指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意识。”在殷飞看来,将学校的劳动学科教育与家庭相衔接,是保证劳动教育开展的有效方式。

不止劳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均需家庭和学校的有效配合。

这一点,张淑琴深有体会,“培养人才,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有机融合,才能增强教育效果。如果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学校做再多努力,教育效果也是打折扣的。”

张淑琴认为,这其中,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更为关键,特别是“家庭和学校对于教育的认识需要同步。”

张淑琴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如今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普遍呈现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能力、重言教轻身教的特点。

她看到,一方面,虽然学校鼓励劳动教育,但部分家长对孩子比较溺爱,除了学习并不鼓励孩子参与劳动活动。另一方面,很多家长仍在用自己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教育孩子,或直接将教育责任推给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但“如今的孩子成长环境与以往有着天壤之别,是网络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也是在众多家人的关注和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针对科学教子这一问题,一些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新时代的教育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张淑琴认为,国家应继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从基层来看,虽然已经有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家庭教育工作也有所涉及,但更多落实在学校自身的探索,如举办家长学校,请相关专家向家长提供讲座、培训,以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基层学校和家长仍需要更深入的指导。”她表示,目前“学校和老师对家庭教育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也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教材来指导工作。”

因此,张淑琴建议,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国家还应组织相关专家就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家长应在哪些方面和学校达成支持配合等问题展开研究,研发相关教材,开发一些视频课程,形成一些专题报告,便于基层学校开展工作,更好地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也让学校和家庭的德育教育取得更好效果。

上篇:58.7万家单位建立女职工休息哺乳室
下篇:让农家书屋聚人气、有活力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