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做父母的人,在把一个干净的、清清爽爽的、做事细心有条理、有礼貌,懂得不打扰别人、不随意冒犯别人的孩子送给这个世界时,心里该是安然、淡定的。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会是受欢迎的朋友、称职的员工,他已拥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
■ 张峥
一早,送孩子出门后不到半小时,手机铃声响了。拿起来一看,是老师办公室的号码。我预感到什么,接起来一听,果然:“妈妈,我的政治作业本忘带了,能帮我拍个照片发给老师吗?”话筒里传来女儿有点怯怯的声音。
从一年级开始,这样的电话就没断过:水壶、笔袋、书、作业本、手工作品、需要签字的回执、饭兜……忘记带的东西五花八门。仗着家离学校近,我总是第一时间冲到学校,陪着笑把东西寄放在传达室等孩子来取,以至于传达室的师傅早就把我记得牢牢的了。
女儿丢三落四的毛病,我反复提醒过不知多少次了:提前把书包整理好,该带的东西好好检查,桌面收拾清爽,有用的、没用的别堆在一起……唠叨了6年,几乎不起作用。于是我明确告诉她,以后再忘带东西我可不管送了,自己解决。于是水壶没带就渴着、忘带餐具或笔袋找同学借、没有书凑合看同桌的,只是作业没带还得找妈妈。人家也找了个折衷的办法,请求我拍照片发给老师。看来老师还蛮通融的,而且小姑娘毕竟追求上进,我也不想让老师留下坏印象,虽然发两句牢骚,还是会乖乖地拍照发送。
前几天,看到一位公司老总说的这段话: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背唐诗、学英语、拼奥数、弹钢琴,可是没有几个人知道“东西用完要恢复原样”这条规矩——它是每个正常人都能做得到的,养成习惯后让人细致而有秩序,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体现。然而,现在的年轻人细节方面可是真成问题!所到之处就像被飓风吹过,用过的卫生间、翻阅过的资料,全像垃圾堆一样,人人厌恶不愿与之合作,他却还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
这段话仿佛迎头棒喝,将我从自我麻醉中敲醒了:虽然从不认同唯分数论,但孩子的邋遢、无条理却在我的默认下毫无改善甚至日渐严重了。“用过的东西归位”说了有几千遍了,但最后归位的人是我;书桌上堆满的杂物如果我不收拾、丢弃,女儿可以“刨”出一个小角儿,只要勉强搁一只手便照样写字;换下来的脏衣服团成团儿堆在床尾,只要不提醒,从来看不见,更别说放进洗衣筐。家里每天都充斥着“妈妈,我的XX怎么不见了?快帮我找找……”我随时像救火队员一样扑来扑去救急。
当然也生气,无数次宣布不再负责,但事到临头总是要么心软,觉得孩子辛苦,狠不下心来看着她着急;要么实在忍不住一边动手收拾打扫,一边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等孩子再大一点自然就改了。
然而,我很清楚,这一切是不会自动改变的。看到过一个姑娘的留言,说自己曾是个“乱室佳人”,碗堆得长霉,地上到处都是脏衣服、鞋、袜子。期间工作不顺利,恋爱不成功,终于痛下决心不再脏乱时,才发现这和去大学读几年书一样,是个艰难的改变过程。
诚然,用过的东西放回原位,桌面保持整洁,把房间整理清爽,做事有条理,这些习惯的养成是要花大量时间的,如果小时候没有养成,以后若想解决,是和多年的陋习作战,会非常辛苦,要花上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教育。当然也有可能意识不到,不会去想改变,那将更糟……这些习惯必须从小传承,即所谓家教,看起来是小事,目标却宏大庄严:掌管你自己,改变你自己。
父母之爱,任务是在自己的能量耗尽之前、在孩子成年之前,将孩子培养成一个能够自食其力、受人尊重的人,让孩子明白,世上其他人并不会像父母一样对你,得到他们的尊重不是无条件的。干净、礼貌、有界限感是基础,有条理、有效率地把分内之事做好是核心。父母之爱开始时的不放手,培养孩子具备基本素质,是为了最后在他成年时放手,让他能够开始自己的人生征途。
这些素质虽简单,建立起来却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期浸润。
对着电话那边的女儿,我淡淡地说:“作业是你的事,我不管。”她在那边着急起来:“可是妈妈,不交作业老师要扣分的,说不定还要惩罚呢!”“那你自己就承担这个后果吧。从今天开始,这种事我彻底不再管了,你必须为自己负责。”当然,从今天开始,我也将不再为她找东西、收拾脏衣服、整理书桌,而是要让她知道,这些技能是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可有可无,更不是成绩好了其他便可忽略不计。一切知识的回归点都将落实到人身上,数学求证简洁优美,作文论述逻辑严密,这不是仅存于学校的知识点,它们最后是改造一个人,让你在生活的一切层面变成讲逻辑、有条理的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品行永远跟着你。自我教育具有永恒性,人一辈子就是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而一个人若是礼貌整洁,讲究细节,注重他人感受,这气质也一定能体现在将来的工作上。
每一个做父母的人,在把一个干净的、清清爽爽的、做事细心有条理、有礼貌,懂得不打扰别人、不随意冒犯别人的孩子送给这个世界时,心里该是安然、淡定的。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会是受欢迎的朋友、称职的员工,他已拥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