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2/pc20190201b7dadfaf3a3547039dda8fc81aa70e2c.jpg
■ 六月 在著名的金融理论著作《黑天鹅》一书中,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将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称为“黑天鹅”——在发现澳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2/02/056769.html

等待处理…

在与失败共处中成长

——《反脆弱》带来的启示

2019/2/1

■ 六月

在著名的金融理论著作《黑天鹅》一书中,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将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称为“黑天鹅”——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欧洲人言谈与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作者称,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

在新作《反脆弱》一书中,塔勒布则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防范突然的、不寻常的、无规则变化的“黑天鹅效应”,进而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作者将世间的人或事物面对风险时的状态分为三种:脆弱性,强韧性及反脆弱性。作者强调,脆弱的反面并不是结实、牢固,坚韧等,而是反脆弱。比如蜡烛的火苗,风一吹就灭了,这是典型的脆弱状态,但火还有另一种状态——我们都知道,建筑物着火时最怕刮风,因为风助火势反而能越烧越大,火的这种状态就是反脆弱。

作者强调,现代社会中,很多预测体系为了防范风险,不断进行各种预测,以提防小概率事件到来,但“黑天鹅”实在是小到无法预料,它能使很多貌似强大的体系被彻底摧毁。因此,最好的风险防范不是去预测风险,而是让自己从脆弱性变为强韧性,继而具有反脆弱性,便无需再防范风险。

事实上,无论是人类的机体还是一个组织的肌体,都具有一种自我激励和修复机制,经常性的局部小型伤害反而能够激励其内在的生命本能,越是不断遭受攻击、摧毁,越是变得更加强劲,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然而,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干扰反脆弱性的因素。例如,几乎每个民族都有饥饿疗法,这是由于最初的人类经常找不到吃的,饥饿是一种常态,人体为了适应饥饿而激发出一种生命能量。现代人的生活早已被规范化,上班、下班、吃饭等活动都是按照日程表流程化进行,偶然性和随机性越来越少。现代社会爆发式增长的疾病,其实跟这种非随机性生活、非随机性状态有密切关系。

由此,可以引申出目前关于孩子教育的两种理念——究竟是该正向激励,通过不断强化“你真棒”“你是最好的”,建立起孩子充分的自信心,还是应该让孩子不断经受挫折,使他习惯并最终超越挫折。

李永波教练曾经说过,我们的羽毛球运动员之所以能成为冠军,是因为他们从七八岁开始练习时,面对的就是失败。一直打到19岁左右,他们已经经历、体验了无数次失败,真正到赛场上时,面对困难和挫折便不会受到影响。

同样的,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的成长道路也极其类似。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菲尔普斯共拿了8块金牌,其中一块金牌尤其难得。在200蝶泳决赛中,当他入水的瞬间,泳镜漏水了,导致他完全看不见,只能盲游。一般运动员在这种情况下基本都会崩溃,但他却拿了金牌、破了世界纪录。菲尔普斯之所以能拿到这块金牌,和他教练特殊的训练方法分不开。

菲尔普斯的教练发现,因为这孩子本身就是个天才,根本无需教他游泳,但仅凭天分是拿不到金牌的。于是从一开始训练就给他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用没完没了的破坏性训练,使得他对偶然的变故习以为常,在不断的挫折中能够保持一种惯性——任何偶然因素都无法改变他的轨迹,能在最糟糕的、周围充满各种不靠谱的情况下,让自己靠谱,专注于游泳本身。

从反脆弱的观点来看,那种从小被不断夸赞肯定的孩子,其实是最脆弱的。因为他的信心是建立在周围人的恭维肯定之上,这种借助于别人鼓励建立的所谓自信,其实是“他信”。一旦没有人再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样起劲地关注理解呵护,他周围的空气立刻就如珠穆朗玛峰顶一样稀薄,浑身乏力,情绪、智力、体力都会急剧下降,这样的孩子在打击、失败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的反脆弱能力,关键在于适度——适度的微创伤、微挫败,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与挫折和负能量正面相遇,同时又不能让这些挫折大到完全打消他的自信,以至于产生习惯性的挫败感。这个度需要家长运用智慧来把握,通过一个个小挫折,让孩子在面对它、解决它的过程中,尝到一点甜头,不断强壮自己,最终把失败看成是必然的,是常态,并学会与失败共处,获得成长。

最后,阿尔弗雷德·钱德勒的这段话或许能让我们对反脆弱理解得更加透彻——“人只有充满勇气、信心和自由,才能从生活的好和坏中同时获益。他们从不害怕,因为他们知道生活中总会有困难,也知道自己能克服这些困难,他们已经准备好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上篇:寒假 和孩子一起体验做家务的乐趣
下篇:陪孩子找“年味儿”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