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1/20190130e85457e2c6cd4d4a974f8288f50ead53.jpg
编者按 有一种年,叫小时候的年。那时有邻里之间的互相问候,有亲朋之间的拜年祝福,也有熬夜守岁时的欢声笑语。灯笼、鞭炮、春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1/31/056668.html

等待处理…

从“心”出发,寻找记忆中的“年味”

2019/1/30

编者按

有一种年,叫小时候的年。那时有邻里之间的互相问候,有亲朋之间的拜年祝福,也有熬夜守岁时的欢声笑语。灯笼、鞭炮、春联、窗花、福字、新衣、压岁钱、笑脸,一样都不能少。从年货的制备,到年夜饭的烹煮,从窗花的裁剪,到对联的粘贴,每一项每一环里,都充满了新年的仪式感。

然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尤其是城市生活久了,年味儿却越来越淡了,年节越近,人心越来越慌张焦虑,有的人甚至害怕过年……是年变了吗?不,是我们不够用心了。用“心”过的,才叫年。

春节将至,无论是回家与家人团聚,还是全家出去旅行,甚至是宅在家里——让我们从“心”出发,细细寻找年的味道。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话家事叙亲情,这才叫过年,才叫团圆、完美。

大年初一,我们奔向一直向往的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大济镇汾阳村,寻找消失的“年味”。这里的春节,从农历腊月十六日的尾牙就开始了,腊月二十四扫巡,腊月二十七做红团,腊月二十八贴白额联,腊月三十暝(莆田人对除夕的俗称),辞年……过年一直要到正月的最后一天才结束,这大概是全国最长的春节了。这几天我们体验了最隆重的春节仪式以及最浓厚的年味儿。

在仙游体验最浓“年味”的春节

■ 中国妇女报 中国女网记者 胡杨 文/摄

有些地方,你听到地名就想去探个究竟,仙游便是。仙游二字,感觉应该与神仙游历有关,经查果真来源于“何氏九仙云游”的传说。而这些年,“仙作”亦有与京作、苏作、广作三大红木家具流派并驾齐驱之势。

其实,在去仙游之前我已经“饱览”了妹妹、妹夫拍的乡野风光及其淳朴民风,尤其是那里的春节“年味”,更是浓得化不开,别具特色。

大年初一:去仙游寻找消失的“年味”

狗年春节的大年初一,我们一家三口从北京出发,奔向我一直向往的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大济镇汾阳村,寻找消失的“年味”。那也是在厦门生活的我小姑子的婆家。

我曾吃过小姑子寄来的她婆婆亲手制作的春节“贡品”白糕、红团。尤其是红团,第一眼就把我征服了。吃着那冒着蒸汽的一大锅圆墩墩的红团时,喜气仿佛从千里之外的汾阳村直接扑面而来。

看了那么多原乡风景,吃了多年的爱心快递,就特别想见见那一方土、那一方人。适逢去年妹妹、妹夫“50大寿”,遂邀请我们一家三口去仙游过年。

“做大寿”是仙游的春节风俗之一,大年初三家家户户都要给五十岁以上逢十整数的“老人”贺寿,要大摆宴席宴请亲朋好友,请的客人越多越风光。

在历史上,福建莆田是北方汉民迁入福建的重要聚居地。上千年来,中原文化与闽越习俗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春节民俗。这里的春节,从农历腊月十六日的尾牙就开始了,商家召集员工聚餐,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腊月二十四扫巡,就是扫尘、扫除;腊月二十七做红团;腊月二十八贴白额联;腊月三十暝(莆田人对除夕的俗称),辞年……过年一直要到正月的最后一天才结束,这大概是全国最长的春节了。

汾阳村:此岸青山书院,彼岸蜚乌宫

妹夫家在仙游县大济镇汾阳村,沿街的三层楼房,从三楼的阳台看出去就是田野与远山。汾阳村李姓人口占全村的70%,是明代监察御史李鼐的故里。从寒冷的北京到“春天里”的仙游,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况且这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幅陶渊明《归园田居》里岁月静好的田园图。

春节时路边的山茶花开得正好,沿路左行不远就是青山书院,书院外有一石碑,上有“皇明”题刻。后查证石碑主人为明朝重臣李心溪,立牌时间为明朝万历年间(1603年)。

顺着乡道我来到了蜚乌宫,有蜚乌溪在宫前流过。蜚乌宫主祀妈祖,始建于明代,1987年重建扩容,现保持清代建筑风格。门口有一棵大榕树,植于明代,至今已有600余年,树高二十多米,巍巍壮观,苍翠成荫。

继续漫步乡间小路,就来到了蜚乌古街。窄窄的街道,路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如今这里已是人去街空,只有紧闭的门板上贴的春联——红色春联上竟贴着一条白色。

原来这也是仙游的风俗。腊月二十八贴白额联,也叫“白头联”,即红纸上面有一截白纸头。这是全国少见的习俗,与明朝倭寇侵占兴化府城时,幸存的人们在重生之余表示哀痛的历史有关。

远在宋明时期,蜚乌溪旁就形成了蜚乌街,直至民国时期,这里的客栈仍然夜夜爆满,海鲜干货、农产品、山货丰富多样,以致于蜚乌的名声远远盖过汾阳,至今汾阳人在向外人介绍汾阳时仍要加上蜚乌二字。

第二天早晨我们出门右行,经过一座小桥,看过几排民居,从汾阳水电站沿着盘山公路边走边拍,上行至虎垄村,对面就是著名的老鹰岩。我们一行5人走山路,途径南山水电站,终于攀上了老鹰岩。

作为农业大县,仙游县农村还保留着农耕时代的各种产物和生活习俗。行走乡间,从一座座保护完整的古民居中,仍能让人感受到农耕时代这里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后来我们还专程参观了座落于盖尾镇东部的前连村古民居,这是一个19座占地20多万平方米、较完整保存着清代风貌的大型古民居群。这片以“丁”字形格局排列的古民居群,堪称中国南方红砖文化的典型代表。

以“海滨邹鲁,文献名邦”著称的仙游,在久远的历史中,产生了形态多样、特点明显的古建筑景观。仙游古民居的大厝形制,外观以“红砖瓦、悬山顶、双坡面、燕尾脊”为主要特色,这是农耕社会生存环境、家族利益及传统文化的产物。据初步调查,全县共有保存相对完整的古民居151处和382处古建筑。

在妹夫家过年的那几天,我们转山转水转村庄,饱览了看不够的乡野风光、风景名胜及古建筑群。妹妹还带我“走基层”——拜访了汾阳村89岁的老婆婆陈连歌,欣赏她的刺绣作品及家里的老家具,她可是以前汾阳村的妇女主任。

仙游年俗:做大岁,吃红团,做年糕,食海鲜卤面

过年许多地方的风俗是大年初二回娘家,可是在仙游,正月初二这一天不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因为这一天是仙游习俗中的“探亡日”。这一特有的习俗和过年贴白头春联,与初四、初五“做大岁”一样,都源于曾经的那段惨痛历史:

明嘉靖41年(公元1562年)农历11月29日,倭寇攻陷莆、仙两城,残杀平民,百姓纷纷进山避难。两个月后,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百姓才回来收殓亲人的遗骸,民间相约,将正月初二定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又因逃难错过了除夕夜做岁,莆田决定在初四、仙游在初五补过大年,称为“做大岁”。

大年初三一大早,妹妹的公公就挑回两只大木箱,里面装的都是“拜天公”仪式所需的物品。上午7、8个身穿长袍马褂的老乡来到家里,他们有写有画,念念有词。桌椅板凳摆起来,祭祀的贡品纷纷端上来,猪头、羊头、红团、白糕、油炸豆腐、茶、烟、酒等等几十种祭品,满满当当,然后鸣锣开唱。家里的小辈排队,按指示不断地跪拜……“拜天公”程序一套走下来,足足要花好4、5个小时。

初四“做大寿”,妹夫家一楼大门敞开,摆起了酒席,乡里乡亲、同学同事来喝酒祝寿。听妹夫说,因为这一天村里很多家都做寿,村干部会分派谁去谁家,以免发生矛盾。

仙游人十分擅长制作美食,特别是过年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既是日常饮食又可作祭祀之用。而这些美食也多数是用悠久的时光熬、煎、焖、捣出来的。

我最爱的就是红团。“有红团的年,才是莆田的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红团,有“团”有“圆”,意蕴着团团圆圆,大吉大利。

莆仙的美食文化总是打上传统烙印。过年喜庆、做寿,要制作红团,红代表红红火火;白色,冷峻肃穆,象征悼念,多数是用来做祭品的。

年糕,仙游人称为“薏粿”,逢年过节必不可少;还有,仙游春节必吃美食之卤面,尤以海鲜卤面盛名……

在莆仙方言中,客人是倒过来说的,叫“人客”,这样的语序无意中把客人当亲人看,而不是当作客气的“客”。

妹妹的公公婆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对勤劳憨厚的老人,过年期间都没有上桌吃过一次饭。饭做好了,都是孩子们坐桌。我试图请二老坐下来一起吃饭,他们都婉拒了。所以在仙游过年的那几天,我看到的是公公挑着重担的身影,佝偻着腰;婆婆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默默无语;以及初五“做大岁”的夜晚,二老在门前点起柴火、双双被烈火映红的侧影……

大年初六,我们一家三口与妹妹一家告别仙游,踏上回厦门的路程。当时我发微信道:“本次线路是农村包围城市,今天回厦门。蒙蒙细雨中告别仙游,这几天我们体验了最隆重的春节仪式以及最浓厚的年味儿。那个炊烟升起的地方叫仙游……”

转眼一年过去了,春节又来了。今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准备原地不动。在河南老家的老妈说:“你们还没有好好在北京过过年吧?今年就安安生生在北京好好过年吧。”

其实,无论是回家与家人团聚,还是全家出去旅行,甚至是宅在家里——只要与家人在一起,用“心”过的,那才叫“年”!

我自记事起,年夜饭一直是我人生中最为期待的一顿饭,也是一年中一家里最盛大隆重的一顿饭,仪式感极强。无论是流程、菜式、酒和饭,都大有讲究,都要讨个吉祥如意的好彩头。今天我依然对故乡和母亲做的年夜饭充满着期待,但我更期待的是,大年三十,全家老少,围坐在故乡大屋的八仙桌边,一起喝着自家的米酒,一起话家事叙亲情。这才叫过年,才叫团圆、完美。

江南年夜饭:八仙桌上的“小团圆”

■ 朱学东

打我自记事起,年夜饭一直是我人生中最为期待的一顿饭。从年少时对肆无忌惮享受美味的期待,到年华渐去对山珍海味也厌倦之时,年夜饭几经变味,却始终是我这个饕餮之徒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在我的故乡,江南乡下,年夜饭依然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传统。

年夜饭之仪式

年夜饭是一年中一家里最盛大隆重的一顿饭,仪式感也极强。通常,年三十午饭之后,家里的女人们都要忙乱起来,准备年夜饭了。当然,猪头是要早早焐上的。其实很多东西早都已经准备好了,但女人们照例还要忙乱一番,尤其是收拾那些蔬菜,青蒜、青菜、水芹菜……小孩们则屋里屋外跑来跑去,兴奋热烈,焦急地期盼着夜幕降临。

傍晚是“炅旸”(祭祖、祭神)的时候了。大人们关上门,用猪头、鸡、鱼、豆腐百叶、豆馇饼(故乡用豆沙做的一种特色小饼,也可入菜)等,安静地请过祖宗,谢完老宅,敬过灶家菩萨(灶神),收拾完,年夜饭就要开始了。

按最古老的传统,年夜饭其实就是一家人围坐,食用的是用来炅旸祭祖的菜肴。先敬先人仙人,后犒赏自己,也是一举两得,没有浪费。

我和弟弟小时候不懂事,除夕夜常常不愿吃炅旸时摆放的菜肴,认为上面有“祖宗的口水”,惹得祖父母生气。后来父母息事宁人,把炅旸过的菜再热一遍,也就折中了。除了豆馇饼依然不肯碰外,我和弟弟也就兴高采烈地吃起炅旸过的菜肴了。

年三十的晚上,按照老规矩,家里无论兄弟几个,是否分门立户,开枝散叶,年夜饭都要在一家中辈分最高的人家里吃。所以,过去经常有年三十要坐几桌的情况。这种情况如今已经比较少了。

我小的时候,江南人家,过去都用八仙桌,平素座位有讲究,就像忠义堂上要论资排辈似的,年三十也不例外。

一张八仙桌,碗筷调羹摆正,我们兄弟几个早早占据了两侧的几个位置。坐北朝南,是中国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家长坐的,当年我家这位置,自然是我祖父一人独坐;父亲和身为长孙的我坐侧面,东向而坐;祖母和大弟弟西向而坐;背向门口的位置,留给了年三十仍要操持辛苦的母亲和小弟弟。

男人小孩落座的时候,桌子上已经有许多菜了,但女人们还是不断地从灶间把一道道菜端上来,除了青菜。

年夜饭之菜式

年夜饭的饭桌上,当家菜品大多与猪肉有关,冷盘更几乎全是以猪身上部位为主的荤货。比如我家年三十的冷盘,至今最多加些海蜇、花生之类,与过去相差无几,不外乎猪鼻子、猪眼睛、猪耳朵、猪舌头、猪尾巴、猪肝、猪心、猪吊子、猪肠子,等等。

冷盘素菜只有一份,冬芹,洗净切段,水一焯,在盘子里码放整齐,边上放上一碟酱油,便是一道爽口好菜。芹菜虽好吃,可天寒地冻的季节,种冬芹、挖冬芹都是无比辛苦,平素都舍不得吃,只在除夕和过年来客时才吃。

与北方猪蹄常当凉菜不同,江南的猪蹄,俗称猪脚爪,多是热菜,尤其是年三十的猪蹄,更有讲究。猪蹄烧熟后,大多和猪肉丸一起炖,年三十通常要用猪前蹄,因为猪用前蹄刨地,往回收拢,取其意,俗称“扒财”菜。所以,猪前蹄通常会剁成多块,让家里人都能吃到,尤其是当家的劳动力们。吃了猪前蹄,招财进宝,来年定发财。

除夕夜的餐桌上,另一个与财富有关的菜品,是百叶,也有地方称千张、豆皮。故乡过去有用豆皮包着肉做成春卷形状的菜,俗称百叶结。不管是百叶结、还是豆腐烧百叶,豆腐百叶都是年三十不可少的一道菜,炅旸祭祖都要用。因为百叶是一层层压出来的,年三十做菜取其形意,像一张张钞票一层层钱财,吃了百叶,也是发财之意。

至于肉丸,在当年平时荤食很少的时候,可是绝对的美味,而且,肉末搓成丸状,除夕之夜上桌,取其形音,也有团团圆圆、完完美美之意。

鱼自然也是少不了的,取其音,年三十吃了鱼,年年有鱼,年年有余。

与许多人家除夕夜都用大鱼烧菜不同,我父亲是打鱼的师傅,平素吃鱼较多,年三十时,我家更多烧鲫鱼、鳊鱼或白条。这些鱼在过去都算淡水鱼中的精品,或红烧,或用青菜、水腌菜配着烧。

在蔬菜里边,有一种菜是大年三十的餐桌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豆芽菜。豆芽菜尤其是黄豆芽,形似中国传统器物如意,一下子就变成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如意菜。遇上小孩挑食不喜欢吃蔬菜,大人也会强逼着小孩吃一口如意菜。

年夜饭之米酒

除夕夜,全家围坐,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故乡过年之前,乡下人家,几乎家家户户必做米酒。

我母亲善饮,也爱做酒,所酿米酒,年年都是佳酿。虽然家里也有各种各样的酒,甚至有我送给母亲的名酒,但除夕夜,我们还是都爱喝母亲酿的米酒。

我祖父喜欢温酒,母亲、我和弟弟都喜欢凉酒,故乡有说,“凉酒热肚皮”。我们喜欢用碗喝。过去常用铜壶烫酒,后来乡下人用的越来越多的是煮水用的铝壶,现在干脆用盆盛着。

一家人围坐,第一轮酒必定得全家一起举杯,不喝酒的小孩用饮料,庆祝一年辛劳有得,全家平平安安。

虽然都是一家人,也少不得来回敬酒,年轻人向父母长辈表达感谢问候,长者也用酒表达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平素信件电话里都不谈的事情,年夜饭喝酒时,都会竹筒倒豆子般流泻出来。通常,大年三十那顿酒,是我一年中最放松的一顿,尽管我每年都喝得醉醺醺的。

酒酣耳热之后,最后一道菜,常常是血旺汤,猪血烧汤,加点醋,成了酸汤,那是故乡有名的醒酒汤。至今也仍是我的挚爱。

年夜饭之米饭

按过去的习惯,年夜饭到最后,全家每人都要吃一点米饭。我们小时候菜吃撑了,常常不想再吃米饭,但长辈一定会劝诱着多少吃一点,哪怕一筷子也行。无他,年三十吃了年夜饭,一年才算圆满,这也意味着来年一定有吃的,能吃饱,不会饿肚子!

今天我依然对故乡和母亲、弟弟做的年夜饭充满着期待,但我更期待的是,大年三十,全家老少,围坐在故乡大屋的八仙桌边,一起喝着自家的米酒,一起话家事叙亲情。这才叫过年,才叫团圆、完美。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