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童童取药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丁秀伟
■ 朱丽叶
“送药机器人”会唱歌、自己坐电梯
“我要进电梯了,请注意避让。”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路院区,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看到了两位特殊的工作人员——机器人“双胞胎”童童。它们“唱着歌”穿梭在病区中,不仅能自主操作乘坐电梯,在人流量较大的病区还可以自主避障,顺利送达药物的同时对住院的儿童也有一定的安抚作用,成了孩子们住院期间的“新朋友”。
据院方介绍,物流机器人员工“童童”1号、2号,是一对双胞胎,身上有着200多项专利,由上海市儿童医院与上海木木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截至2018年9月,儿童医院完成了所有前期部署与调试工作,2台机器人正式开始全过程自动完成PIVAS及住院药房的药品配送工作。该院也是上海首家启用智能物流机器人的医院,这也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医院后勤建设中的应用实现历史性跨越。
平均每次耗时26.1分钟
在现场记者看到,只要接到医生或护士的下单预约,机器人“童童”1号和2号就能准确无误地将药物、器械等送达。机器人运行的主要流程是:从住院部5楼派单、装箱出发,自动呼唤并乘坐院方指定的电梯,按照派单情况到达目的地病区,由病区完成卸货动作后执行下一目标,完成单次任务中的所有目标节点后返回发货地待命。
为何引进这款物流智能机器人?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表示,每一家医院都有数量不等的外包护工,他们主要承担运送、陪检等最为基础的工作。“抛开流动性大、更换率高等护工行业的普遍现状,单就运送方面,其工作模式也存在很大问题。”于广军说,儿童医院一直在思考并探寻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障安全的医院物流方式。研究了国内外知名医院在人工智能应用于物流管理新方法后,最终选择了医院物流机器人这一目前最具前沿性的方向。
据统计,从2018年9月至12月,“童童”成功配送至护士站总计1600次、运输总距离218公里,相当于上海到无锡的距离,平均每次耗时26.1分钟。除了“童童”1号、2号以外,上海市儿童医院还将引入不断壮大的机器人“兄弟”团。
今年1月,物流机器人项目二期实施启动会顺利召开,儿童医院在原有基础上将增加3号、4号两台“童童”机器人,完成泸定路院区住院部10楼到13楼所有病区的药品配送,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将配送范围拓展至整个住院部。
影像读片30秒搞定“快且准”
于广军说:“未来机器人技术还有可能被运用到医院的医废处置、餐饮配送、智能陪护关怀及导医咨询等更多医疗场景中去,机器人技术也将成为数字化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同类建设项目中具有很强的复制性和参考价值。”
不仅是物流岗位,传统技术含量很高的影像读片岗位也正迎来越来越多的“童童”。于广军表示,基于人工视觉的影像学骨龄评估,非常机械、费时且效率低下,判断结果在不同医师之间、医院之间的误差较大。同时,影像医师尤其儿科影像医师缺口大,个体工作负荷重。去年7月起,上海市儿童医院开始研发人工智能骨龄检测系统,如今,借力AI从读片到输出骨龄诊断报告甚至无需30秒,“读”骨龄实现亚秒计,不仅大大节省了时间,而且平均绝对误差仅0.43年,诊断准确率达98%。
目前,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科医联体在全市共有16家区级医院,5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一家区级医院每天要诊断25例骨龄检测片子计算,每天可以为医生节省550分钟,一年按320天计算,全年节省17.6万千分钟,合计约2940小时。不仅极大提升了儿科影像医生的工作效率,同时为儿科影像的学科发展,中国健康儿童大样本骨龄数据库的建立逐渐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