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9/1/201901252cb6579814ad46cba5e47c130c5901a7.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陈若葵 为了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使之学会自理、自立,主动学习,保持优异成绩,一些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9-01/26/056530.html

等待处理…

物质奖励:激励孩子的“灵丹妙药”?

2019/1/25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陈若葵

为了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使之学会自理、自立,主动学习,保持优异成绩,一些家长不惜在物质上一次次奖励孩子。这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一公布,还未到放寒假,北京市海淀区某中学初二学生沈佳就得到了一部苹果8手机。她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因为自己考试成绩进入了年级前十名,爸爸履行诺言,奖励她这部手机。

在我们身边,家长对孩子的物质奖励比比皆是。然而,如此奖励,果真能对孩子起到持久的激励作用吗?

物质奖励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

9岁的乔乔每天拉大提琴时总是坐不住,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去卫生间,中间还有说不完的话。“本来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的练琴时间,她这样,有效时间最多半小时。完不成规定的曲子,我也曾延长她的练习时间,但效果并不好。”乔乔妈妈宋女士告诉记者。无奈,宋女士跟女儿达成协议:如果乔乔每天能保质保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妈妈就奖励给她3块钱零花钱。听到自己能有小小的收入,乔乔欣然答应。

乔乔有好几个书包,但她最近又喜欢上一款,却被妈妈拒绝了,她想用零花钱买。她每天认真拉琴,一个月后,拿到了90元零花钱。乔乔算了算,要买那款书包,还得再攒四个月,于是和妈妈谈判:“我每天拉琴一个半小时,你给我5块钱行不行?”

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的某种行为,实际上是给孩子一些利益诱惑,有“贿赂”的成分。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误导孩子,使其把奖励当成最终的目的,而忘记和家长约定的初衷。这种做法尽管在短时间内产生效果,可孩子一旦达到目的,而家长没有后续的物质刺激,孩子很可能失去做事的积极性和热情,回归曾经的我行我素,这在客观上阻碍了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专心致志品质的培养。

物质奖励还容易刺激孩子的“贪欲”——靠奖励激发起来的行为,容易使孩子对物质奖励形成依赖,且靠不断升级的奖励来维持,正如德国经济学家戈森所说:“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享受逐渐递减。”

为了达到目的,孩子会错误地把行为作为交换奖赏的筹码,把努力变成一场交易。如果父母的奖励无法满足孩子日趋变大的“胃口”,孩子很容易对父母产生不满,影响亲子关系。

精神奖励更能长久地激励孩子

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按家长的要求去做,以及做与不做的后果。比如,读书学习是每一位学生的责任,如果你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会根据情况在暑假请老师给你补课,那样就没时间出去旅游了。这样的描述,让孩子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不做的后果是什么。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孩子应该做的,父母督促他认真完成,不能以物质奖励做诱饵。奖赏孩子,也可以是精神的。

一个能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的赞美和鼓励,能让孩子清楚地看到自己“好”在哪里,这就需要父母把孩子好的行为、事实描述给他听。比如,“妈妈很喜欢你画的这只小猫,它的神态非常可爱,大大的眼睛有一种灵动的感觉,好像在跟你说话!你这段时间画画很认真,进步很快,妈妈祝贺你……”

这样的赞美,既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也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坚持、努力是被父母看到的,自己是被父母关注的,而这份精神上的奖励,能激发孩子执着于此。

每个孩子在内心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被喜欢,而鼓励的眼神,赞赏的语气、竖起的大拇指等等这些精神奖励,都可以让孩子心花怒放、欢欣鼓舞、有信心和成就感,并转化为孩子的内驱力——对自我的期许更高,将外部激励逐渐转变成自我激励。

多种形式奖励孩子效果更好

北京工业大学儿童心理咨询师鲁杰在接受采访时候表示:“奖励有精神奖励,如鼓励、肯定、赞叹、欣赏等,情感奖励,包括微笑、拥抱、抚摸、鼓掌等,活动奖励包括与父母一起去公园、听大人讲故事等,物质奖励包括买文具、服装等。”

在鲁杰看来,尽管物质奖励弊大于利,但适当和适度的物质奖励,仍可以作为教育孩子的一种辅助手段。当孩子有比较持久的好行为时,父母可以给予一次小小的物质奖励。比如,孩子每天记日记、或每天练毛笔字,坚持半个月,可以奖给孩子一个笔记本、一本书或者他喜欢的小物品,尽量选择必需品或对孩子有益的奖品。

对孩子的物质奖励要少而精。随着孩子好行为的持续,逐渐减少物质奖励的次数,拉大奖励的间隔,改变奖励的物品,家长要有节制、理性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并讲清道理。不轻易许愿,一旦许愿便信守承诺。

给予孩子物质奖励的同时,家长需要巧妙地把物质奖励“切换”到精神奖励,如肯定、表扬、鼓励、拥抱等。要向孩子说明原因——奖励的是孩子好的行为,而不是结果。比如告诉孩子:“你这一个学期学习都很努力,进步比较大,自己从中获得了自信,爸爸妈妈也很高兴。你喜欢运动,一直想要一个新的篮球,这次就满足你这个愿望。”

父母的这个奖励,能让孩子及时体会到做事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感受到父母是因为爱自己、鼓励自己才买礼物的,用成就感慢慢替换物质奖励带来的动力,而不是把买奖品当作实现下一个目标的筹码。

鲁杰表示,“从长远来讲,采用多种奖励方式,能够更好地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孩子有了出色的表现,家长除了恰如其分地夸奖、点赞外,拥抱等身体语言和安排丰富的活动都是对孩子很好的奖励,其中给孩子主导权,让他们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奖励方式,比如满足孩子参观博物馆、旅游,或者和同学一起玩等愿望。“孩子越大,父母越要注重情感和精神的奖励,一定要尽量避免把奖励局限于物质领域。”鲁杰说。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边玉芳表示:“如何奖励孩子是一门学问,家长要给孩子制定个性化的奖励制度。因此,家长要了解孩子喜欢什么,什么东西是对孩子最适宜的激励物。另外,还需要定期变换奖励物,否则很快就会失去效力。”

边玉芳说:“从奖励实物过渡到口头表扬、激励。渐渐地,直到不用奖励、不用表扬,孩子也能自觉地保持好的行为,这样才真正发挥了奖励的作用。”

上篇:没有了
下篇:父子有约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