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祝颐
2018年年末,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重磅文件《中小学生减负措施》。该文件从学校、培训机构、家庭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定,内容包括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坚决控制考试次数等,相当翔实细致,将对今后的减负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出发点值得肯定,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确实需要重视。有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的书包重量平均3.5公斤,初中生书包平均重5.5公斤。学生不仅在校时间长,体育锻炼时间少,而且很多学生节假日还要参加家长安排的兴趣班。
此前,不少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减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教育部门也多次下达减负指示,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有所改观。但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由于减负牵涉的问题和环节涉及教育最深层的内核和导向问题,改革起来相对困难。”在教育资源不平衡,还要依靠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当下,孤立地谈减负殊为不易。
很多时候,不是学校与老师不愿意减负,家长也心疼孩子太苦太累,但是为前途着想,并不愿意减轻课业负担。尤其是毕业年级,即使教育部门规定老师少布置作业、少补课,家长也会主动买各种学习资料,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一道道“减负令”的实际效果往往被打了折。
因此,如何减负是一个具有技术含量的问题,如何契合教育现实,减负指标如何执行,如何监督与问责,都应有周到的制度安排。“减负令”描绘的愿景很美好,但关键还在落实。如果没有配套措施跟进,再好的政策也可能变调走样。
除了出台“减负令”以外,教育部门还应健全教育监督机制,改革教育评价手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只有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学校“只有远近之分,没有好坏之别”,才能让家长消除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态,学校才能体会到给孩子减负的好处。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减轻课业负担,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