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峥
在网上看到一个教育讲座,演讲者问了听众一个问题: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一个人接纳你所有的一切,让你完完全全做自己?
几乎没有人举手。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很幸运,在我的生命中,奶奶就是这样一个全然接纳、允许我只做我自己,而且为此百分百爱我的人。记忆中,奶奶永远都是笑眯眯的,无论碰到什么情况,都不曾有过惊慌、烦躁或愤怒。小时候不懂,只是觉得,只要在奶奶身边就很放松。现在想来,应该是她从不曾预设过自己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子,一切发生的事情,就是她生命中本该发生的,每一个出现的人,都是唯一该出现的。这样的态度让她免去了99%以上的烦恼和纠结,而且,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都是她乐于看到和欣赏的。
奶奶活了96岁,一生从没跟人拌过嘴、红过脸。从4个性格迥异,各有或精明或强悍之处的儿媳,到亲戚、邻里,乃至最后五世同堂的孙辈、曾孙辈,每个人说到奶奶都一脸赞叹,如沐春风。在我还是个几岁的小娃娃时,就本能地感觉到了奶奶的与众不同,因为和她在一起,我是自在的、不被预期、不被要求的,而且是被珍视的、独一无二的。听老家的表弟介绍说,大家族里的小孩子都愿意往太奶奶屋里跑。奶奶会笑眯眯地认真听他们东拉西扯,和他们一起吃零食,喝饮料,玩游戏,或者毫无违和感地和孩子讨论他们生活中的“大事”,绝没有“老太君”的尊严和身段。
在女儿3岁多的时候,我专门带她回老家看望过一次奶奶。那时奶奶已经将近90岁了,除了身体弱一点外,耳聪目明,头脑清晰,思维敏捷。一老一小一见如故,女儿几乎是第一时间就爱上了“太奶奶”,搂着老人的脖子不撒手,临别时亲了又亲。我猜,这些孩子和几十年前我感受到的一模一样——是一颗没有年龄感的完全打开的心,和一份全然接纳的爱。
在我的生命中,只有奶奶给过我这种感觉,但我觉得自己何其幸运,知道了被接纳被包容是一种怎样的幸福。讲座主持人的问话仿佛一语惊醒梦中人,他提醒说“希望在座各位的孩子在20年后被问到同样问题时,能够自豪地说——当然了!就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
现在经常被用到的一个词是“初心”,那么养育孩子的初心又是什么?做了母亲之后,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当初,那个小生命的降生,带给我的是巨大的喜悦感,只是看着初生的她,内心都会幸福满溢。随着这个小生命的成长,焦虑、责任、比较等等,开始一点点淹没了我的喜悦感。无意间被唤起的曾经而久远的感受,让我猛然意识到,正是这种被逐渐消磨殆尽的喜悦感,才是孩子健康成长最最需要的养分啊——一个孩子,如果感受到自己被无条件地喜欢着、爱着,便是对他自我价值的最高肯定,这会激发出他巨大的生命能量,孩子便不再需要监督、督促,他会听从内心的声音,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
奶奶这份特别的爱,注定无法成为我成长的主旋律。事实上,我是在父母的鞭策、督促和无言的期待中长大的,从小懂事、努力,但最痛恨父亲永远挂在嘴边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以至于当我大学毕业时,爸爸终于告诉我说,他其实从小就以我为荣,骄傲于有个学业优异又懂事的好闺女时,我已经无法回过头来再好好接纳自己了。是的,我好像不会爱自己,似乎总有个模糊的目标在前面,告诉我现在还不行,还要更好。于是,我从来没对自己满意过,觉得身材还可以更标准,应该读更多的书、更自律地锻炼、更积极地生活……
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我时刻警惕自己不把她和别的孩子做比较,绝不让她生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下。但事实上,我仍然在给她制造着同样的压力——应该更有效率、更合理地安排时间,应该读更多“有营养”的书,弹琴应该多动脑子……孩子的好被我视作理所当然,眼睛整天只盯着那些让我不满意的地方,几乎是拿着放大镜在找孩子身上的短板,还美其名曰希望她全面发展。
比如,孩子一开始只喜欢看连环画,我就盼着她赶快看“字书”,终于迷恋上了哈利·波特,翻来覆去看了不下十遍还乐此不疲,我又碎碎念地要求她阅读面要广。孩子喜欢上了金庸,反复看《倚天屠龙记》,我又觉得有那么多名著还没看,整天看同一内容太浪费时间……想想自己是多么功利而又讨厌啊!
我和女儿约定每天可以看15分钟手机或IPAD,她放学进门往往第一件事就是打开IPAD刷剧或用手机玩游戏,我则非常看不惯地觉得应该等正事都干完了再玩儿,嘴上虽然忍着不说,但满脸的不高兴无声胜有声。女儿学琴7年,弹奏水平应该不低了,不过直到现在也还不能算是真正热爱,每天练琴总有些懈怠。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因为弹琴的问题起冲突,只要她中间停下来,我就会唠唠叨叨指责,她则很不服气地争辩说“弹琴有多累你知道吗?我就是歇一会儿怎么啦!就知道给我挑毛病!”
现在想来,上面说的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有一种最不费力且最舒服的期待:孩子学习主动、对玩手机保持克制,最好不玩儿;练琴积极,精神集中,且没有负面情绪;凡是妈妈说得对的,都愉快地听从安排……总之,孩子的表现最好自动符合我的要求,那样就皆大欢喜啦!可是,真这样还是孩子吗?不早就成神仙了!我其实是在用期待拼凑一个“理想小孩”,而这个理想小孩则在一步步压榨我的孩子。女儿说得对呀,我总是在挑毛病,对于她的好视而不见。期待背后其实是控制,是脱离了孩子实际承受范围的强迫,虽然和孩子朝夕相处,却看不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孩子已成为了实现目标的工具。
“通往地狱的路,是用期望铺成的。”所谓错误,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过高的期望制造出来的,是我们心中的“高标准”误伤了孩子。如果拿孩子与我们心中的期望相比,她往往是错的,如果只是审视孩子本身,则一定能看到孩子的优点。
小时候的经历告诉我,每个孩子都喜欢被认可、被欣赏的感觉,这份接纳成就了孩子的自我价值。当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他就会主动去做有价值的事情,使他内心拥有完善自我的动力,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咨询专家露易丝·海在她的著作《生命的重建》中说,“‘应该’是我们的语言中最有害的词,当我们用‘应该’时,实际上是在说我们‘错了’,我们过去错了,现在错了,未来还会错。我们真的不需要说自己“错了”。我们原本就可以有多种选择,不是一定要怎样。我很想把‘应该’这个词永远从词汇表里清除掉。人们多年来首先给予自己的,是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或是责备自己没有做那些本不想做的事。那些事常常是别人说我们‘应该’做的。”我想,很多时候我就是这样的,而现在,我又在这个“应该”清单里加上了我的孩子。是时候抛弃“期待”,扔掉“应该”了。
曾经,我只想要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就足够了,慢慢地,我觉得她最好还要聪明、乖巧、有才艺……那个曾100%让我满意的孩子越来越出色了,我的满意度却在不断下降。一个孩子天然需要完整而纯粹的爱,这份需要是父母的功课,从这个角度来说,育儿就是育己。感谢孩子让我有机会重新成长一次。爱,首先是接纳,或许也可以说,接纳就是爱的真谛吧!拔苗助长中的那个农夫在心里设定了一个庄稼没法达到的目标,于是强行去帮助,结果违反了自然规律,好心办了坏事。
那么,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至于成长,植物比我们更在行,把心放下来,静观其变,静待花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