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联合国将妇女发展和赋权妇女列为2030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之一,并规定了妇女参政相关的具体目标,即确保妇女全面有效参与各级政治、经济和公共生活的决策,并享有进入以上各级决策领导层的平等机会。
在联合国增强推动妇女发展和赋权妇女、推动国际妇女参政的背景下,国际妇女参政趋势发生了什么变化?本文对这些趋势进行了观察和梳理。
■ 和建花
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推动妇女参政,是一个全球性重要话题,在妇女地位框架中,妇女政治地位处于关键地位,推动妇女参政对妇女地位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国际妇女参政情况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从妇女没有参政权到拥有参政权、从少数妇女参政到妇女的群体性参与的过程。当前,国际妇女参政的趋势可以概括为,妇女参政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但成就与问题和挑战并存,处于螺旋式上升、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分地区而言,在作为世界榜样的北欧地区依然位居前列的情况下,非洲后起之秀已悄然崛起。以下从联合国、地区及国家层面对国际妇女参政趋势做一简要观察分析。
联合国为推动全球妇女参政不懈努力
在联合国层面,通过对历史发展长河的观察,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联合国不断推进国际妇女参政向前发展并为最终实现妇女参政50%目标而不懈努力的过程,而这也给了区域和各国一个明显的风向标和指路灯。
从20世纪50年代起,联合国推动全球妇女参政的努力就一直不曾间断,并主要以公约、宣言和行动计划等国际文本形式和开放给各国签署等形式,促进了各国政府的参与,取得了一定成效。
1952年,联合国通过《妇女政治权利公约》,标志着国际社会第一次在法律上规定妇女享有与男性在政治权利上平等。
1966年,联合国通过《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中规定公约缔约国应保障妇女和男性享有平等的公民和政治权利。
1975年,联合国在墨西哥召开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妇女的平等地位和她们对发展与和平的贡献的墨西哥宣言》和《为实现妇女千年目标而制定的世界行动计划》(简称《世界行动计划》)。其中,《世界行动计划》是一整套提高妇女地位的十年综合性计划,该计划提出到1980年联合国妇女十年中期时应实现的最低目标,其中妇女参政相关目标包括制定保证妇女参与政治的法律、要求各国政府设立专门处理妇女事务的国家机构等。
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公约》,提出应对推动男女平等采取临时性特别措施。
1985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了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会议通过了《到2000年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其中提出三项促进平等的基本战略:宪法和法律上的平等,社会参与的平等,政治和决策参与的平等。
1990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提出,担任领导职务的妇女比例到1995年年底至少应提高到30%,到2000年达到男女比例的平等。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进一步明确男女平等,妇女参政应实现50%的参政目标。
国际妇女参政:成就和挑战并存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至今已经有23年,将1995年制定的目标和今天的现实相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世界妇女参政依然是成就和挑战并存,现实虽有前进但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各国议会联盟和联合国妇女署2017年3月联合发布的报告,截至2017年1月1日,全球共有17位女性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各国政府部门女部长占18.3%,共有732人,比2015年多了两人。各国女议员占23.3%,较2015年的22.6%上升0.7个百分点,较2009年提高5个百分点。妇女议长人数大幅增加,达到19.1%的历史最高点。
正如联合国妇女署执行主任姆兰博-努卡在发布会上所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妇女参政总体比例正在变得越来越高,然而,整体的停滞侵蚀着性别平等的推进,因此必须采取行动,议会、政府、民间社会和国际组织联合起来,保护妇女权利和实现妇女在领导层上取得实质性平等。
在国家和地区层面,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在推动妇女参政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20世纪70年代以后,女性担任国家首脑或高层管理者的状况首先在欧洲出现可喜变化。1979年,撒切尔成为世界上首批参政的女性之一,担任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也是欧洲第一位女首相,她的出现标志着女性在参政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1981年,布伦特兰成为挪威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在德国,2005年默克尔当选为女总理并至今连任。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后,不少欧盟成员国议员比例始终居于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妇女参政的榜样,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的妇女参政比例始终保持世界前10名。
近年来,欧盟妇女参政的发展依然维持强劲,欧盟在促进女性参与决策领域的进展引人注目,通过立法、机构、政策等层面加强了制度建设。欧盟也致力于提高女性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近年来拟提高欧盟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女董事比例至40%。而根据各国议会联盟和联合国妇女署2017年3月联合发布的数据,截至到2017年1月,含北欧国家的欧盟成员国下议院女议员比例为26.4%,北欧国家达到了41.7%,为世界最高的地区。近期,西班牙在推进妇女参政上也开始发力,自称为女性主义者的首相桑切斯2018年6月6日发布新内阁名单,17名大臣中11人为女性,经济、财政、国防等关键部门均由女大臣执掌,这是40年来内阁女大臣人数首次超过男性,成为西班牙历史上女大臣比例最高的一届政府。
在欧盟继续发展的同时,近年来非洲进步快速,非洲地区女性参政比例超过了亚洲和中东阿拉伯国家。
截止到2017年1月,世界各地区下议院中的女议员比例,尽管北欧国家依然处于全球最高水平,但撒哈拉以南非洲,已经超越亚洲、阿拉伯国家和太平洋地区。2017年1月全世界前十的国家中,有三个非洲国家上榜,分别是卢旺达(61.3%)、塞内加尔(42.7%)和南非(42.0%),而且这些国家的比例都超过了40%。 2017年1月止,全球在下议院中女议员比例达到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规定的30%目标的国家数量有47个,其中非洲就有15个,占世界总数的31.9%。全世界超过40%的国家有12个,其中非洲占了4个,占世界总数的30%,非洲的数量仅次于美洲(5个),并居于欧洲之前(北欧国家3个)。其后紧跟着的世界排名第13位的是非洲的莫桑比克(39.6%),也接近了40%。
配额制拉动非洲妇女参政比例大幅提高
非洲国家中,卢旺达在配额制等措施的推动下,大大提高了妇女参政水平,在二十多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妇女参政的一颗闪亮之星。1995年议会中女议员比例仅占4.4%,2003年跃升到48.8%,2008年占到56.3%,创造了世界纪录。2013年提高到63.8%,从2008年到2013年,下议院议员中女性比例提高7.5个百分点。2015年保持63.8%,2017年1月占61.3%,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引起世界关注。
卢旺达妇女参政比例高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配额制的法律规定和实施、持续的国际国内妇女运动、执政党的明确支持、社会传统意识的改变和妇女参政意识的增强等。
卢旺达妇女参政比例的提高,首先得益于将配额制规定纳入宪法。2003年,卢旺达推动修宪,废除了限制女性从政的条款,并要求议会和内阁成员至少有30%的女性。
除了立法,政府对妇女参政和配额制的持续支持也是扫清妇女参政障碍的重要因素。随着卢旺达妇女在政治、经济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领导角色,有人提出是否还必须坚持配额制,但政府却清醒地认识到配额制对卢旺达妇女和全体人民都有好处。可见政府的支持,对配额制的推进也能产生极好的效果。
同时,妇女运动包括国内和国际妇女组织的大力支持,也给了卢旺达女性更多经济和政治参与的机会。特别是大屠杀事件后,国际妇女组织对卢旺达妇女能力建设增加了投入。随后几年,女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参与能力普遍提高。经济基础、综合素质的增强及参政意识的改变,最终使卢旺达女性走上政治舞台,并成为一种“潮流”,力量越来越壮大。
非洲的成就显而易见,而整个非洲以及卢旺达妇女参政程度的提高,非常关键的经验就是依靠配额制等法律规定和政策的推动。
妇女参政配额制是指通过对妇女参政规定一定比例的方式提高妇女参政水平,简称配额制。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配额制是一种能快速提高妇女政治参与程度的有效工具。迄今为止,全球有120多个国家采用配额制方法推动妇女参政。
在世界范围内妇女参政配额制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非洲较好地利用配额制有效推动了妇女参政进程,产生了一个“快速跟进”过程,实现了量的飞跃,近年来成为国际上妇女参政水平跨越性最大的地区,为世界妇女参政提供了值得思考和借鉴的非洲经验。如今,30%的女性参政比例,已为多数非洲国家所接受和推崇,有的国家已经大大超越这一比例,朝着“50:50”的方向迈进。如塞内加尔和南非,也率先成为通过法律规定实现参政性别均衡的国家。
综上,当前世界妇女参政总体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取得一些成就,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考验。成就主要得益于联合国的推动、地区层面的联合和各国政府及执政党的积极实践和推动。联合国对推动国际妇女参政起到凝聚共识、指导引领、宣传倡导和制定全球目标等作用,而地区层面的结盟、联合、合作对于推进该地区妇女参政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助推器作用,在各国层面,政府、政党以及非政府妇女组织等对妇女参政重要性的认识、国家法律和政党是否对妇女参政相关比例等有要求和规定、妇女参政配额制是否得以实施等,对各国妇女参政状况和水平影响深刻。挑战则来自多方面,包括各国的法律、政策、制度、政党的认识程度、社会意识以及妇女自身的参政意识等。
(作者系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国际妇女研究室研究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研究”(18VSJ1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