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许真学
□ 于灯灯
家住重庆渝中的王晴为儿子的学习伤透了脑筋。大学本科学历的王晴,面对手机对儿子的影响,竟然毫无招架之力。
老师布置作业,用手机;同学间讨论交流,用手机;查阅资料,用手机;甚至遇到不会做的难题,第一反应还是找手机——这是王晴12岁儿子的学习常态。
虽然她明白如今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给生活带来很多便捷,但是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玩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这让她忧心忡忡:“每次一管他,他还振振有词,说用手机进行学习。难道离开手机,今天的孩子就不会学习了吗?”
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显示,自2006年到2017年,对比十年里的调查数据,《报告》发现,中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持续走低。
根据2017年底的调查数据,被调查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总体普及率高达98.1%,10岁之前触网的比例高达72.0%,比2010年的55.9%显著增加。其中,2017年底7岁(学龄前)触网比例达到27.9%。
难道只有没收手机,把孩子与互联网完全隔绝,才能解决问题?解决未成年人沉迷手机,净化教育环境,该从何处着手?记者对此在重庆进行了调查。
用好了是工具用不好是玩具,手机让人爱恨交加
正在读初二的儿子沉迷于手机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学校老师多次要求家长王成林多陪护儿子,他和媳妇胡艺檬商量后,决定停止在外打工,返回重庆云阳县高阳镇农村老家,全程陪护孩子复读。
在陪孩子读书的时候,他不让孩子触碰手机,没收孩子的智能手机。孩子的抵触情绪很大,虽然王成林早有心理准备,但这个过程要比想象得更加艰难,孩子对父亲的“手机荒废学业”的结论很反感。“一直不准用,直至考入大学”,对于用这样的方式让儿子回归到学习中来,王成林也是颇为无奈。
2017年9月,王成林的儿子刚刚考入中学。他喜欢拿手机刷抖音视频,从做完作业直至睡觉前,手机一直不离手。虽然就读的学校管理非常严格,明令禁止在校使用手机,开学没多久就有两个同学因为在课堂上玩手机而被老师当场没收,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使用手机。平时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偶尔说几句都被他几句话挡了回去,这一次父母回来让他倍感压力。
前段时间,王成林在家长群看到一位家长转发的一条新闻,一名16岁的初三男孩疑似因父亲不让其玩手机,将手机从6楼扔下,他竟然一怒之下跳楼,不幸身亡。
该新闻一经传播,立刻在群里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不少家长表示,男孩为了一部手机跳楼,实在是太可惜了。
现在大部分的家长或者为了联系方便,或者没时间没精力带孩子,或者是经不起孩子的软磨硬泡……纷纷为自家孩子配备了手机。这让王成林下定决心将孩子与手机完全隔绝:“要是现在还不管,可就刹不住车了”。没收手机之后,“暂时有点成效”,儿子与家人的交流多了起来,学习时间也明显增加。
2018年暑假,读五年级的于浩几乎每天都要用好几个小时手机,早上起来,先完成班级微信群里老师布置的假期任务,然后拍照上传;接下来,通过手机上的APP学习数学课外培训班的网课视频、完成电子作业,并在微信群里“打卡”;稍晚一些,他还要用手机听完父母报的一个网课,并且完成作业拍照上传。
“这么小就用手机,暑假也不消停。”“我也不想这样,老师是这样布置的,很多作业、通知都是通过手机发布的。”于浩说,他的班里大部分都是“人手一部手机”。
不可否认,手机为学习带来了无限可能。以前上学时,只能死记硬背干巴巴的文字,现在用手机只要上网搜索,就能搜到很多内容,视频、语音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但是用手机网络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
缺乏父母与老师的监督,很多孩子在完成作业后,慢慢地学会了打游戏、刷抖音视频、打赏直播平台。“本来半个小时就能写完作业,却总要拖上一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于浩的这种学习习惯,让他妈妈很犯愁。在用手机查资料时,会不由自主地“刷刷视频”或点开动画片等。他们班里的同学,还经常“假借和同学在线上讨论作业”之名,一起联机打游戏。
记者询问周围有孩子的家长,大家均有担心,余敏的孩子在重庆九龙坡第一实验小学读书,上学期,她儿子所在的年级开设了一门探究课程,旨在培养孩子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很多孩子完全省略了这些步骤,直接打开手机搜索,复制粘贴一番就草草交差。更让她吃惊的是,这样的作业竟然过关了。“孩子这么小,就成了‘粘贴达人’‘搜索达人’,幸亏发现及时,要不然怎么办啊?”
过度依赖手机有损身心健康
“孩子整天盯着手机屏幕,离屏幕越来越近,还很少眨眼睛,眼睛肌肉得不到放松,手机的蓝光比例比自然光高,孩子的视网膜往往就是这样损伤的。”有家长担忧,近距离、长时间观看电子产品是造成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疗专家表示,有些孩子晚上趁父母休息,偷偷在黑暗的环境中玩手机,黑暗环境中手机屏幕特别明亮,近距离观看,高能量直射眼睛,直接伤害眼睛的黄斑部。容易造成黄斑部病变。初期会引发干眼症,严重的则让白内障提早报到,甚至让视力丧失,造成失明。病变初期,得接受镭射或注射类固醇,才有机会治愈。
用手机消磨时光,让光阴白白流逝,错失了学习的黄金时期。孩子们玩手机主要就是看视频、看小说、玩游戏。在网络虚幻的美妙世界里,根本无力自控,甚至肆无忌惮。相对于枯燥无味的学习,很容易力不从心。
不仅如此,用手机疯狂追星,严重扭曲了价值观。
加强管理规定,培养正确的使用习惯
“我们要求孩子周一到周五不能使用手机,周六、日使用手机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我们家的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了,不要求太多。”“我们现在在孩子面前都不敢玩手机。”家长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如何教育孩子使用手机的心得。
赵林平时工作比较忙,孩子一直是父母在管,周末的时候,他发现孩子手机游戏不离手一玩就是一整天,老人束手无策。一次他去学校接孩子发现,孩子和同学放学不回家,而是聚在一起玩手机。
后来,在放学后,他就带着孩子去学习下棋,去渝中区少年宫进行文体活动,打篮球、学唱歌。“这样的亲子活动,不仅带来快乐,还压缩了使用手机的时间。”他说。
提高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寻找社会活动来替代手机的交互性,可以在现实交流中帮助孩子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
“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立法、制度、引导,对治理中小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缺一不可。”不少家长呼吁,我国应在国家层面出台学生手机管理规定,以此加强公众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还有人认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具体规定,学校发挥作用很大,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特点,进行分层管理。“比如在4点半课堂外,适当增加一些活动,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弱,应该更严格地控制手机等便携式的移动设备被大面积地推广使用。”
教师要在如何真正将手机与传统教学融入上下功夫,不要只在浅表层面利用手机,更不能对一些利用网络便捷性而偷懒的行为“放水”;家长则不要只给孩子一些“不要玩手机”“没收手机”的呵斥,而是要以身作则在他们拿起手机时主动引导、陪伴,教会他们该如何利用手机的便捷去获取信息、探究问题,学会抵御网络的不良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