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高丽
“年轻人何止不想结婚,有人连恋爱都不想谈了”,点开被热转的文章链接,又一路“滑”到评论区,徐佳(化名)乐不可支。
“乐”在自己就是单身,对这一话题有充分的话语权,更“乐”在“原来‘志同道合’的人那么多。”
前不久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共有437.4万对,我国的离婚率已逐渐攀升至2017年的3.2‰;而2017年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63.1万对,比上年下降7.0%。
我国离婚率已连续多年持续上升,而结婚率则从2014年开始连续4年下降。
论及个体,徐佳在面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的采访时表示,非常适合这一话题,她形容自己目前正处于“无奈的潇洒”状态——既享受单身,又对婚姻有些焦虑。
标签弱化,社会更包容
家乡在吉林,徐佳目前独自工作生活在天津,目前还在北京某著名高校进修MBA。翻看徐佳的朋友圈,生活丰富多彩。她酷爱旅游,一年足迹遍布多个国家。
就在前几天,她窝在租住的公寓里,喝着可乐,发朋友圈记录“美好时光”。那一刻,她坦承,确实享受单身状态,可还有某个时刻,她也确实焦虑。
“据说30岁是个很‘奇妙’的年龄。” 今年29岁的徐佳笑着道出的却正是自己焦虑的原因。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婚,年龄越来越大,希望会不会越来越小?”但徐佳同时解释,压力并不是来自父母、朋友,是自己有些焦虑了。
北京的付强(化名)境况与徐佳相同。31岁依旧单身的他,并未成为身边人口中的异类,父母也没有无休止地催婚,仿佛大家目前达成一个“共识”——与其着急将就一个,万一是错的,还不如单身。
付强目前在北京某央企供职,自己在北京郊区买了房,在很多朋友眼中,已属“安居乐业”的类型。尽管付强在事业上十分期待升职加薪,但目前最大的困扰还是婚恋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天津市妇联2017年度的女性民生调查中也出现了同样的指向:“有合适的人才会结婚,不好绝不能凑合”也成为调研访谈过程中时常听到的一种论调。这些女性确实处于“没找到爱情”的现实情境中,其中一部分女性也表达出焦虑的感受,但她们的焦虑更多地指向情感需求不能被满足,而较少地指向恋爱行为或婚姻本身。
该项调查还指出,在文化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不恋不婚是一部分女性主动选择而非被迫接受的一种生活方式。
与之相印证的是“晚婚”现象明显。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之前,20~24岁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自2012年开始,25~29岁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3年开始,25~29岁办理结婚登记的公民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大。
此外,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展开的另一项调查显示,61.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不结婚也能很幸福。
阶段单身,渴望优质婚姻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如果再倒退几年,我可能已经结婚了。”现在,徐佳开始“反思”自己的婚恋观,认为有个“人生伴侣”很重要。
她同时分析目前自己的状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达越容易单身”时常见诸报端,徐佳坦言,正因为高薪,她才有了更多选择。
天津市妇联的女性民生调查也显示,良好的受教育水平和较高的经济水平使得部分女性有意愿也有能力暂时离开家庭生活,把精力投入到享受或发展性的事物之中。
徐佳注意到了“暂时”二字,对此表示极度认可,“我不属于一辈子单身主义,对自己的婚姻非常期待。”徐佳补充说。
有媒体发表文章称,“单身社会”正在到来,而且是全球化的现象:英国结婚人数已跌至近150年来最低;法国每3户人就有1户是单身;德国柏林独身人口达到54%;日本30~34岁男青年未婚率为47.1%,女青年为32%;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这一比例则高达60%。16岁以上的美国人当中,约有50.2%的人是单身,即1.246亿。而60年前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成年人的结婚率高达70%。
“是不是有点夸张?”付强对此质疑,尽管大家对单身不婚等越来越开放包容,但环顾四周,“单身的并不是很多啊”。
他甚至惋惜身边的同学、朋友对婚姻的不珍惜。付强的一名师姐刚刚离婚,师姐和丈夫谈了近十年恋爱,结婚不到两年,突然决定要离婚,说两人之间落差越来越大,“怎么劝都不行,我不理解。”
一名男同事与付强年龄相仿,工作之余二人时常聊聊天。同事各项条件优秀,身边不乏相处对象,也有女孩子追求,但这名同事依然很“惆怅”地说:“也许有一天我随便找个人就结婚了。”这让付强也“很不理解”:到底找啥样的?怎么能随便结婚呢?
“什么是合适的人?”其实付强自己也说不清楚。同样的,徐佳也说不清楚,但身边人的婚恋确实在触动着他们。“有时听到朋友婚姻不幸福的原因,真是千奇百怪。”徐佳很期待自己的婚姻,但她最不能接受的是“到了年龄就结婚”。
“婚恋幸福是永远的主旋律”
知名媒体人、作家阿莱研究家庭问题和女性问题多年。就当前社会的婚恋现象,她首先认为,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来说,“婚姻福利”越来越少了。“过去只有通过婚姻才能完成的生活方式,现在已经不需要通过婚姻了。”
她举例说,年轻人想有一个单独的空间,可以自己买房而不一定非得结婚才能从父母家搬出来。“对过去而言,婚姻是获得成长的一种方式,但现在的年轻人已不需要借用婚姻就能实现独立”。
其次,阿莱还认为:“‘廉价爱’越来越容易获得,而‘认真爱’其实越来越难,甚至是‘一票难求’,包括那些不想结婚的年轻人,其实内心也无比渴望爱情。”
她解释说,社会信息越爆炸,人们内心反而越孤单,一些感情也更容易获取,但这样的感情总是走不到婚姻那一步。“所以我们会发现,尽管现在年轻人结识的方式很多,但很多人真正要结婚,最终还会归结到相亲上来,他/她需要一个郑重的态度。所以谈恋爱和婚姻,现在已经开始成为‘两拿着’的状态。”
此外,阿莱还表示,目前大家对婚姻的看法有些“营养过剩”。“过去人们对婚姻没有那么大的恐惧,每个人都觉得这是一条必经之路。而现在人们对婚姻总是‘过度解读’,大家学了很多‘别人的婚姻’,多数解读还是负面信息,消化不好就‘营养过剩’,从而恐惧婚姻。”
阿莱还认为,当前一部分人在生活成本上会核算一个达到率,投入多少,然后能获取多少。“所以这样的婚姻更多像‘生意’,当事人会去看‘合伙人’是谁,核算物质、精神各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包括孩子也会计算在内。”
她表示,这些都让婚姻的形式跟从前大不相同,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也许“我的人生不需要婚姻也可以直接老去”。
“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据阿莱观察,部分欧美发达国家经历过思想开放、晚婚晚育的历程,然后开始回落传统,其家庭观念严肃而又郑重,他们会觉得婚姻一定要有爱情,同时不会容忍婚外性行为等。
阿莱认为,目前所谓的“单身时代”再往前发展,也许会回落,传统价值观、幸福婚姻的意义依然是主旋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许我们最终会重新拥抱家庭。”阿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