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8/10/201810252dc4e16a0ebd4a27b40c817bb0cac1ac.jpg
开业初期,刘桂仙在饭馆传菜口传菜。 刘桂仙的孙女郭华向顾客介绍菜品。 开栏的话 女性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一片新气象?四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10/25/053746.html

等待处理…

“中国个体第一家”悦宾饭馆创始人刘桂仙

38年坚守“入口的东西比天还大”

2018/10/25

开业初期,刘桂仙在饭馆传菜口传菜。

刘桂仙的孙女郭华向顾客介绍菜品。

开栏的话

女性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一片新气象?四十年前,这一问题超越想象;四十年后,最好的答案正通过一个个巾帼奋斗故事呈现得越来越清晰。

从竞争激烈的体育赛场到充满挑战的科研一线,从脱贫攻坚的山村到风云变幻的商海……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无数女性站上梦想舞台,成就出彩人生。自信、坚韧、创新、进取,女性最美的样子,莫过于此。以此为原点,她们在时代变迁中留下鲜明印记,足以让人读懂女性的力量。

为展示广大女性活力迸发、勇立潮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所做的特殊贡献,本报今起开设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报道——“回首四十年 见证她力量”专栏,选取四十位具有代表性的改革开放女性人物,讲述她们的成功故事、奋斗足迹和未来期许。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在北京市东城区狭长的翠花胡同里,有一家颇具年岁、名为“悦宾”的小饭馆,店内四白落地,仅靠十余张桌椅招揽顾客。唯一引人注目的,是门口挂着的一张写有“中国个体第一家”的铜色招牌。就是这样一家藏在胡同里的小饭馆,常年吸引着五湖四海的顾客前来品尝美食、感受浓浓的时代气氛。

38年来,来“悦宾”吃饭的顾客们,总会谈论起厨艺精湛、勤劳实在的饭馆女主人刘桂仙。20世纪80年代,大字不识一个的刘桂仙敏锐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脉动,凭着一股子韧劲儿,硬是把别人都办不成的事儿办成了,让小小的“悦宾”在时代变迁的历史节点上留下鲜明印记。

半导体里听出改革先声

“奶奶最开始开饭馆,就是因为家里穷。”今年30岁的郭华是刘桂仙的孙女,也是如今“悦宾”的小主人之一。打小,郭华就在奶奶的饭店里玩耍跑堂,长大后,她继承了奶奶的记忆,继续讲述刘桂仙的奋斗故事。

1934年,刘桂仙生于河北肃宁。1952年,她随丈夫郭培基到北京谋生,两人凭着勤劳肯干的双手,一起养育5个孩子。

改革开放初期,大批知青返城,刘桂仙的两个大儿子作为返城知青迟迟找不到工作,赋闲在家。再加上两个小儿子还是十几岁的半大小子,吃的又多,一家七口日子过得非常紧巴。

当时,郭培基在国企当厨子,每月能挣30多块钱。为了填饱7张嘴,刘桂仙常常一天打几份散工,挣得比丈夫还多。但她并不甘心于此。

一天,从老五捣鼓出的一个简易半导体里,刘桂仙听到了改革开放的先声:山东一对夫妇因为家里太穷,就蒸了馒头上街去卖,挣了点钱。这让刘桂仙心里有了想法。

1979年4月,国务院批转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

彼时,刘桂仙在一位首长家做饭,她跟丈夫学到的一手好厨艺颇受首长夫人的肯定,首长夫人便建议她在北京开一家饭店,并催促她回家写申请。

初次跟郭培基提开饭馆的事儿时,并不在意的郭培基对刘桂仙说:“写什么申请,你看外面,有私营饭馆吗?”过了几日,再次受到首长夫人的催促后,郭培基终于替刘桂仙写下开店申请。拿着这份简单的申请,刘桂仙开始了艰难的筹备工作。

别人干不成的事她干成了

开店申请有了,但到哪儿批成了大问题。受郭培基指点,刘桂仙决定去当时负责国营饭店的工商局试试看。

碰见这样的新鲜事,东城区工商局的办事人员也不免多问两嘴:

“你有房子吗?”

“有两间宿舍。”刘桂仙如实回答。

“要是把房子当饭馆,你们一家七口住哪?”

“住房顶!”刘桂仙脱口而出。

听了刘桂仙的话,所有人都笑了。一位办事人员好心建议:“国家没有这样的政策,你这个事我们真办不了。我给你支个招,去你老伴单位申请补助,你家日子也能好过点。”

但刘桂仙下定了靠手艺挣钱的决心,并不愿意伸手要钱。从此,她天天像去工商局上班一样,步行一个多小时,早上9点一开门就进去,晚上6点关门才回家。

一开始,办事人员还挺热情,但时间一长也没了话。其间,陆续也有其他人来申请开饭馆,但很快就放弃了。只有刘桂仙一跑就是一个月。最终,一位领导松口,让刘桂仙回家准备准备,来个先斩后奏。就此,刘桂仙拿到了中国个体餐饮的第一张营业执照。

1980年还是计划经济,没有粮油票怎么开饭馆?工商局又跟粮油局协调,给刘桂仙两口子发了一个特批本。还以工商局做担保,允许刘桂仙贷款500元。

拿着这笔巨款,刘桂仙买回冰箱、桌子、板凳、台布和两挂鞭。那年的9月30日,饭馆试营业,刘桂仙逛遍了菜市场,买了4只不用凭票的鸭子,小饭馆就这样开张了。当天,饭馆便盈利38元钱。

“在那个年代,‘悦宾’的开张可谓轰动世界。饭店门口,吃饭和看热闹的各排两队。很多中外记者闻讯赶来采访,也排起了长队。”在多张营业当天的老照片上,记者看到了郭华描述的内容。

但也有一些人对开饭馆持反对意见。郭华告诉记者,饭馆开张后,胡同里经常有人指着爷爷的后脊梁说:看见那人没,他就是资本主义复辟急先锋。而对刘桂仙,批评的声音就更厉害了。

当时,一听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有私人开饭馆了,大使馆的外交官们都跑来排号吃饭,经常把店里仅有的4张桌子坐得满满当当。因为这个,刘桂仙被邻居指着鼻子说是女特务。

1981年春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和陈慕华来“悦宾”拜年,给刘桂仙夫妻和像他们一样的个体户们送上一颗定心丸。一年后,像“悦宾”这样的私人饭馆便越来越多。

“老味道”长存小饭馆

“早上3点起床备菜,刷碗要刷到半夜。”正是凭着这样的奋斗,上世纪90年代,刘桂仙一家成了附近最先富起来的家庭。而个体经营也掀起了“全民热”的劲头。

但“吹牛、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的现象也多了起来,开饭店的也有了潜规则。”郭华回忆,相比那些投机取巧,刘桂仙和郭培基仍然选择踏踏实实用心回馈顾客。刘桂仙常常跟家人强调:“入口的东西比天还大。”

为了采购到更新鲜丰富的食材,刘桂仙都会提前打听好河北哪个村哪天有集市,每天早上赶5点多的头班火车过去赶集。

最初,刘桂仙一直执掌“悦宾”厨勺。到了2000年,上了年纪的刘桂仙将厨勺交给了徒弟,自己则当上了厨师总监,天天往厨房门口的桌旁一坐,每道菜只要从她面前经过,闻闻味儿就知道正不正宗。2010年左右,刘桂仙身体渐衰,还做着透析,仍不顾家人劝阻,经常来饭馆监工。

也正因此,38年来,“悦宾”一直恪守着刘桂仙的宗旨:味道新鲜、诚信经营。而留给后辈和老顾客的,除了那一盘盘美味可口的“老味道”,还有刘桂仙诚信开店、诚实做人的“老味道”。

记者手记

走进“悦宾”饭馆,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旧”:10来张桌子,素白的盘子,白色的桌布上铺着一次性塑料布。即使是在手机支付几乎已遍布天下、很多餐厅都采用平板电脑点菜下单的今天,收银桌上依旧还放着一沓点单纸和一把同样颇有年岁的算盘。

很多人都问过郭华一个同样的问题,如今各类饭店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老百姓可挑选的余地实在太多,为什么装潢、菜品和味道都一成不变的“悦宾”,能在近4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广受欢迎,留得住老顾客、还能吸引来年轻人?郭华说,这便是奶奶的“绝招”和嘱托:以不变应万变。

采访中,让记者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下饭馆撮一顿早已是稀松平常的事,但郭华告诉记者,即便这个大家庭早就富了起来,但饭店里的菜,奶奶和爷爷平日都不舍得吃,也不允许小辈们吃。只有过年的时候,全家人才能沾一次开饭店的光。更有趣的是,得知现在店里的干烧鳜鱼卖到168元一条,爷爷郭培基还“崩溃”了。

可见,能让这间小饭馆在时代潮流中长立不倒的法宝,正是这个家庭中长久不变的可贵品质。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诚信的追求是永远不变的,而这也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最终能收获幸福的金钥匙。

上篇: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下篇:“三大行动”推动妇女发展再创佳绩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