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自《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播出以来,便引发社会广泛热议。特别是第四集《国之本在家》和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以一则则内涵深厚的历史典故,指引广大家庭传承好家风,力行好孝道。那么在新时期,好的家风如何发扬传承?好的孝道如何身体力行?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专门采访到《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的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
记者:节目中,您讲了很多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家风、尊老敬老的例子,特别是通过这种经典释义的方法,您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体会?
王杰: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并进行了很多相关论述,以其实际行动为全国人民和中国家庭树立了典范。
我在节目中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表率,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育好孩子,为自己的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台阶,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把对于家庭的爱扩展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爱,在家庭家教家风问题上给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所以,我们现在全社会都在讲家庭、家教、家风。
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人一定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人。这里我举一个小例子:2015年1月1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跟206名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叮嘱,年轻人不要总熬夜。这种长者般的关怀,给人以家长叮咛的温暖。这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的阐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您看来,好的家风具备什么样的内涵和精神?每个家庭应如何更好地吸收这些传统文化精华,更好地发扬和践行好家风?
王杰:《周易》上有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的家风核心是向善。什么是善?其中的含义非常多。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忠厚”。对于“忠”,古人有个解释对理解好的家风非常有帮助:“尽己之谓忠”。尽到自己的本分;厚呢?简单地说就是厚道、朴厚、能容。《周易》上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要像大地一样具有好生利养之德,能够善待人,宽容人。
好的家风一定是积极向上的。曾国藩对家庭有两个特别要求:一是黎明即起,不能睡懒觉;二是不论男女,一天不得虚度。他认为,“一勤天下无难事”,一个人一个家庭只要勤劳向上,家运就会恒通。邓小平同志写的家训就两个字:“戒懒”。这同样也是主张一种积极向上的家风。
记者:新时代,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我们仍然要讲孝道,那么现在我们学习、传承、力行的孝道应该是怎样的孝道?这种孝道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王杰:为什么主张“孝”?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人的自然感情。“孝”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的本性;二是中国人观察世界的特殊视角。中国人是从家庭出发观察社会、国家、天下的。以家庭关系比喻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孝,对父母的爱,是一切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的起点;三是社会政治原因。既然国是家的扩大,那么家庭伦理就是国家(政治)伦理的根本。
如今,虽然国家、社会的结构模式、治理理念变了,但有个不变的东西,就是子女对父母的自然感情。这种感情即“孝”是人世间最值得歌颂和传承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习近平总书记就是把对于父母的孝心推广扩大到对于天下老人的尊敬,尊老爱老是总书记始终不变的情怀。
在现代民主社会,对家庭的责任可以扩展到对社会的责任。对父母孝,可以提升到对国家忠。所以在现代公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需要讲亲情,我们今天依然需要提倡孝亲,提倡感恩,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对父母的孝和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结合起来。
记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和丰厚的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和精神沃土。当下我们应如何通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王杰: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就是要相信并认真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浑然天成的中国文化、雍容自在的中国传统等等因素共同汇聚形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中国气象、中国特质、中国精神的中国学问。我们可以扼要地使用“国学”这一概念概括之。
弘扬国学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中国传统政治伦理认为,治国就是治吏。对于治吏的方式而言,一般有二。一是靠法律制度,二是靠伦理道德。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然而,我们在积极进行制度建设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制度的力量治吏是远远不够的。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先圣的教导恰恰说明了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国学的核心内容恰是修身的学问,也就是国学的“内圣”性,即教导如何做好人、做好官的学问。通过领导干部学国学,上行下效,才能在社会上营造出一种重视国学、敬畏国学、学习国学、运用国学的浓郁文化氛围,培养积极向善的社会风气,抵御歪风邪气的侵蚀。
我们还应当认识到国学的“外王”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修身齐家是为了更好地治国平天下。领导干部可以从国学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方法、策略、战略,把握中国历史治乱兴衰的规律,启发治国理政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