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8/10/m2018101711dffcbc2f9b43309b8994d1a9b00d35.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建□ 修江敏 王丹青 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秧歌节上,山东青岛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刘家村“邻里秧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10/17/053551.html

等待处理…

讲好家庭文明故事 做好女性素质提升

青岛:“炕头学堂”授课忙

2018/10/17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建

□ 修江敏 王丹青

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秧歌节上,山东青岛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刘家村“邻里秧歌艺术团”可谓是“火”了一把。

由艺术团成员自编自演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文明小院花儿新》等节目,以讲述百姓身边故事为主题,在表演中得到了观众的称赞。

艺术团团长邱积英自豪地说:“我们艺术团是用胶州秧歌、茂腔剧演绎身边的‘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老百姓喜欢看村里人的好人好事,我们就为他们串村演出,一年下来,要演300场,影响可大了。”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了解到,像这样以秧歌为载体,讲好“最美家庭”故事的做法,是青岛市妇联在女性素质提升工程中的一次创新。

创新形式,打通妇女教育“最后一公里”

青岛市妇联主席刘青华告诉记者,在妇女教育工作中,青岛市妇联发现,现在的妇女教育工作难点在于人员难组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力不足。“妇女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影响着妇联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刘青华说。

自女性素质提升工程开展以来,青岛市妇联尝试了多种方式。她们与报纸、电视台开展了“魅力女性10个细节”征集活动,开辟“父母学堂”专版,做好家庭教育;在乡镇、社区“妇女之家”开展“妇女幸福大讲堂”系列讲座……

“通过这些渠道,我们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妇女群众没能参与进来。”刘青华告诉记者,而通过走访调查,青岛市妇联决心创新形式,在乡镇、社区中,运用“板凳学校”“讲习所”“炕头学堂”等妇女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妇女教育工作,及时宣讲党的政策理论、民生政策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把女性素质提升课堂开进村里

“看完了新闻联播,俺看时间还早,咱顺便开个故事会,拉拉呱、唠唠嗑,聊聊当前的好日子,大伙说中不中啊?”“中!”……

前不久,胶州市西松园村第一期“炕头学堂”正式开课,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炕头学堂”将村民组织起来,用快板、三句半、茂腔小戏,还有边说边唱等多种文艺形式,在表演的同时讲变化、谈感受,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

除了“炕头学堂”,全国首家社区“板凳学校”——平度市同和街道“板凳学校”也在积极为社区百姓授课。记者了解到,这间“板凳学校”是由高平路、和平、同鑫、南城和豪德等5个居委会共同创建的,主要成员都是参加过革命的老同志、老干部、老党员。

在城阳区,城阳区妇联根据家庭教育需求,在社区“妇女之家”、学校“家长学校”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女性教育“讲习所”。

“各区县都是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依托当地的文化特色,开展妇女群众喜爱的教育课程。”刘青华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同和街道的“板凳学校”已经集中讲课12次,胶州市“炕头学堂”已组织家庭故事100多个,在胶州市20余个村宣讲了150场。

身边人讲身边事,潜移默化得提升

“这些女性教育形式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其务实而又接地气。”刘青华介绍说,以“炕头学堂”为例,他们宣讲的故事,来自“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三八红旗手等家庭和个人。过程中特别注重让真人讲真事,所谓“真人”是指本村的人、大家认识的人,他们用“大白话”“本地话”讲述自己的故事,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有所感悟。

不仅如此,根据妇女群众的实际需求,这些“小课堂”也会开展其他类型的课程。例如,城阳区的女性“讲习所”就采取了“菜单式”服务,按照女性需求,针对祖辈育儿开设了《让隔代教育变得更容易》课堂,针对女童性侵,实施了“吉祥鸟”青春期女生安全保护项目,“听妈妈讲故事”活动让母子关系更亲密。

“通过这些‘小课堂’讲述家教家风故事,承续优秀传统文化,一大批家训家教、孝老敬亲、敬业奉献的故事,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提炼出向善向上的文化基因。”刘青华说,“更多的女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素质提升,更多的家庭也因此受益。”

上篇:以“毫厘精神”托起航天梦的巾帼蓝领
下篇:中国妇女报融合传播迎盛会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