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板坡村貌 周俭/摄
坛板坡妇女在大榕树下唱山歌 周俭/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俭 高峰
国庆前夕,离南宁市区30多公里的坛板坡,满目青翠,山坡上一排排的火龙果已收割完毕,柑橘挂满枝头,蔬菜大棚内各色蔬菜长势正旺;村内道路整洁,树木繁盛,白色的农宅坐落在青山绿水间,一幅现代田园美景。
坛板坡是良庆区那马镇坛良村最大的一个自然村,有1300多村民。“以前村里都是泥路,也没有自来水,房屋破旧,村里的变化开始于2013年。”坛良村村委会主任陆桂凤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2013年7月9日,李克强总理来到坛板坡考察调研,鼓励村民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发展现代农业。此后,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倾力支持,坛板坡人奋发图强,“村里改了水泥路,通了自来水,还引进了4家企业,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村里发生了大变化。”陆桂凤说。
记者了解到,短短4年,坛板坡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庄产业也从传统种植转向现代种植,引进的4家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建立了火龙果基地、柑橘基地、大棚果蔬基地和铁皮石斛基地,村民们摆脱了传统农业的单打独斗,变身农业工人,人均收入也增长了一倍半。
“村里有300多名妇女在基地打工,一天工资80元,一月能挣2000多元。村妇联还组织妇女成立了嘹啰山歌队、腰鼓队、秧歌队、唢呐队等,活跃了乡村精神文化生活。”陆桂凤向记者讲述村里妇女的变化。
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看到,坛板坡这个山村的巨变中,既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支持,也有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助力,更有村民们谋发展、摘贫帽的决心和干劲,而妇女们,则是其中大显身手的活跃力量。她们中,有普通的农村妇女,有能干的村委会女干部和妇联干部,也有驻村农企的女企业家……
女企业家为村庄引入现代农业
郑丹,广西百圣美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个用情怀做农业的女能人,在坛板坡的产业振兴中,她是领头人之一。
“我第一次到坛板坡,都不敢相信这个村竟然这么穷。”郑丹对记者说,2014年,当她响应政府号召并决定在坛板坡投资建立农业基地时,其条件之差出乎她的意料,“好在我有点资金,也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能够帮助坛板坡村民改变、改善生活。”
2012年开始从事农业产业的郑丹,走的是高端农业路线,作为坛板坡引入的4家农企之一,百圣美川在村里打造的是绿色果蔬基地。2014年公司流转了村民近500亩的水田和坡地,其中300多亩用于大棚果蔬种植。
然而,大棚刚搭建不久,就遭遇了强台风,不仅大棚倒塌,里面的有机蔬菜也全部被毁,损失惨重,但对农业风险有充足准备的郑丹,依然没有改变做现代绿色农业的初衷。“我们以打造绿色、健康、生态、有机的高端农业品牌为核心,建设集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精品农产品生产、科普教育、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观光园,至今已投入了至少5000万元。”郑丹告诉记者。
水培、雾培、基质培、立体种植……先进的技术颠覆了村民传统的农业观念,也让基地出产的果蔬价格高出市场一大截。以红薯叶为例,南宁市场售价1.5元一斤,百圣美川的红薯叶卖到7元一斤。“我们有固定的高端消费群体,每天生产的果蔬供不应求。”郑丹说。
目前,郑丹在坛板坡大面积种植桑树,朝着市场新宠“桑叶菜”发力。这种摘取桑树顶端的嫩叶,可以在经过深加工后进入高端消费群体。“蚕吃桑叶,哪怕有一丁点污染,它都会死掉,我就是要做这种高标准的农产品,只有做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才能带动农民增收。”郑丹自始至终在坚持她的生态农业理念。
在坛板坡入驻的另一家农企是南宁振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火龙果种植,其董事长林汉文是广西女能人协会会长,被誉为“火龙果女皇”。另外两家则分别从事柑橘和铁皮石斛种植,农业特色各异的4家企业不仅为坛板坡引入了现代农业,也为村里及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妇女担当村庄产业发展主力
“村里很多妇女在各个基地打工,我前几年也在幸福集团建的石斛基地工作,一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在坛良村村委会对面的一家土特产经营部,村妇联执委邓海利告诉记者。
邓海利今年30岁,原来在南宁打工,2014年看到村里开始大发展,就回村务工。今年年初生了孩子后,才在这家土特产经营部当店员,同时也做网销,虽然收入比在基地打工少,但可以照顾孩子。
“我们的工人当中,90%是妇女。”郑丹也告诉记者,公司要保证每天大量新鲜蔬菜上市,就必须要有上百人在基地协作才能完成。每天清晨五点半,妇女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采摘果蔬、清洗过秤、打包运输,环环紧扣,一直要忙碌到上午九点半。她们采摘的果蔬,不仅供应南宁高端市场,在经过深加工及再包装下,还通过京东、盒马等电商,走向了全国。
妇女们不仅成为坛板坡现代农业产业的主力军,还在参与产业发展中,获得了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其中的佼佼者成为基地的管理人员。
“我以前在广东打工,2014年回到村里,就在基地工作,现在负责旅游、采摘等管理,一月能挣3000多元。”在百圣美川的无土蔬菜栽培基地,41岁的林艳对记者说。
“林艳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勤劳肯学,已经成为基地主要管理人员,对公司总部每天下发的客户各种需求订单,她都按要求、处理得井井有条。”郑丹对林艳的工作能力很是称赞。
为了提升工人素质,百圣美川也经常性开展技术培训,姐妹们不但掌握了现代农业本领,也提高了应变能力。在妇联的支持下,基地还开设了心理疏导课程,促进家庭和谐。
“在自家门口做事,姐妹们都很充实,收入稳定了,家庭也就稳定,幸福感增强很多,家家盖起并住进了新楼。”郑丹说,走在村子里,妇女脸上洋溢着自信。
“基地企业都对妇女进行种植技术培训,良庆区妇联也对村里的妇女进行多种技术培训,比如扎针、养老、育婴、电脑等,参加培训的妇女考试合格就能获得证书,也可以去外面打工。”陆桂凤告诉记者。
妇联发力,活跃村庄文化
“村里妇女喜欢跳舞唱歌,我们组织了舞蹈队、嘹啰山歌队、腰鼓队、秧歌队,还演唱采茶调、粤剧,有80多个妇女参加,年龄最大的70多岁了。”坛良村妇联主席黄梅娟向记者介绍村里妇女的活动。
“妇女练舞等,都由她来组织,她唢呐吹得特别好,还组织了唢呐队。”陆桂凤指着黄梅娟补充道。
黄梅娟今年49岁,担任妇代会主任十几年了。她告诉记者:“去年7月村里‘会改联’,选出了一名主席4名副主席,还有5名执委,邓海利就是其中的一个。”
村庄的发展,妇联力量的加强,也让村里的妇女活动开展得更红火。“我们每个月都有活动,三八、五一、七一、十一等所有的节日,村里妇女都会唱歌跳舞,谁家有嫁娶,也会请我们去。”黄梅娟说,村妇联还组织了巾帼志愿队,开展村庄清洁等公益活动,利用“妇女之家”和农家书屋开展读报、读书活动,提升妇女素质。
“只要村里有活动,我们都去参加、帮忙,今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村里搞了读书夜活动,有朗诵、表演,村里现在热闹多了。”邓海利说。
记者在坛板坡看到,村里有戏台、篮球场、公共活动广场、休闲长廊、村史室、体育健身设施等。完善的公共设施为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奠定了基础,妇联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和妇女们的积极参与,也大大活跃了村里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坛板坡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村庄的发展,不但给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也为妇女的自我提升和发展创造了良机;而妇女在分享村庄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成为村庄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村庄文化建设的活跃力量,可以说,村庄发展推动了妇女发展,妇女力量又助推了村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