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8/9/201809153304e9515aff408195387c50d5d16977.jpg
村头的千年麻柳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袁鹏 /文 禹燕 /图 清澈的溪水沿山而泻,山石砌成的小道曲径通幽,水声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09/15/052899.html

等待处理…

甘肃省康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保生态传文化,古村落华丽蜕变

2018/9/15

村头的千年麻柳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袁鹏 /文 禹燕 /图

清澈的溪水沿山而泻,山石砌成的小道曲径通幽,水声潺潺,群鸭嬉戏,一个古朴的小山村掩映在绿荫下、山溪旁,恍如世外桃源。这里就是甘肃省陇南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一个景色秀美的古村落。

几年前,朱家沟村还处于半封闭状态,不为外人所知。在近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山村华丽蜕变,名声远播。

“以前我们这里就是个烂泥沟,晴天的时候地上积着厚厚的尘土,下雨天满地烂泥,出门要穿一双鞋,拎一双鞋,出了村再换上。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村里的环境、道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谈及村里的变化,村民们感慨地说。

保护性开发,不砍一棵树、不填一眼泉

最能彰显朱家沟村历史渊源的无疑是这个村子里的标志性建筑、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朱家大院。

古朴而不失典雅的朱家大院依山傍水,坐落在朱家沟村深处。据介绍,朱家大院始建于1821年,现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大院属四合院土木石结构,房屋主体完好,上下两层,共有20间房屋。大院的建筑规整,细节处考究精致。在清朝,朱氏家族出过武状元、五品官员。如今,院内还有保存完好的楹联、牌匾,所书内容蕴含治家、祝福等含义。

2016年,朱家沟村因为古建筑保存完好、传统文化厚重等因素,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朱家沟村的居民90%以上的村民姓朱。村支书朱彦杰就是朱氏家族的直系后人,之前曾在外经商,几年前回到家乡专注于朱家沟村的保护和发展。谈起朱家沟村的过去,他如数家珍。他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前几年,村里对朱家大院进行整理维修过程中发现了朱氏族人的家谱、先人画像等有价值的物件。在他看来,朱家大院不仅是先人留下的物质遗产,也是激励家族成员和当地村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事实上,朱家沟村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传统农耕文化和家族文化。

朱家沟村还具有红色文化基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康县首次党代会和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就是在朱家沟村的千年麻柳树下召开的。2016年,朱家沟村开始以“保护发展传统村落、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美丽乡村改造工程。本着“不砍一棵树”“不填一眼泉”“不拆一座旧民居”的原则,村委会对村子的风貌做了整体的规划设计,确保传统村落文化与红色旅游文化并举。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村里的民居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进行了统一风格的修缮改造,朱家大院更是得到了重点保护修缮。村民们把一块块旧屋上的瓦片、瓦当都利用了起来,做成这样那样的造型,或是摆着盆花,或是做了屋边的矮山墙。旧物利用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把以前打麦的石碾子用来做了桥栏杆,风格别具;旧铁匠铺也被恢复起来,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体验场所,让人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其他如麻柳广场、朱子八德广场、城门楼,酿酒广场、 乡村舞台、 归朴园、 春华秋实望德台、 朱氏家训、 状元泉、 吉象泉、明镜泉等山水、人文景观,都被赋予了全新的概念,让游客感到这里步步皆景、处处有回味。在游客们的眼里,朱家沟村不再是过去破旧落后的山村,而是既透着浓厚历史文化气息,又焕发红色文化风采的新时代传统古村落。

一村一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赚钱

在改造、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岸门口镇政府着眼于全村的发展,投入资金5万元作为村集体股份,主导成立了旅游度假公司,经营民宿(农家客栈)、小吃一条街(农家乐)、咖啡馆、酒吧、田园体验、垂钓、民俗体验等旅游项目。

随着朱家沟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朱家沟村观光旅游,仅2017年来这里旅游的人数就达到10多万人,村里直接实现旅游收入50多万元。

过去,村民们以种地、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与前些年村民纷纷离家外出谋出路形成对照的是,这几年,不少外出的村民纷纷返乡自主创业。

“我以前在外地打工,现在在家里做电商,主要卖我们村里的蜂蜜、野草莓、木耳等土特产,生意还不错!我们村以前特别穷,现在村里环境彻底改善了,开农家乐的、做电商的、卖手工艺品的,大家做什么的都有。”村民朱丽丽对记者说。

曾长期在外地打工的村民贾明秀如今在村里摆了一个饮食摊。她告诉记者,旅游旺季,她的小摊生意一个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虽然跟打工差不多,但比她种地一年的收入还强。“过去我们村条件差,小伙子找对象都成问题。现在,嫁到我们村的女孩子越来越多了。”贾明秀笑着说。

不只是朱家沟村,在近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康县县委县政府按照一村一个模式的思路,对其他一些村镇也相继进行了开发,如,以千年菩提树闻名的花桥村,已成为外地人来康县都要光顾的一个旅游热地;有着千年金桂的桂花庄村、拥有千年银杏的严家坝村,发展模式也已具雏形。这些村子利用各自特有的景观和生态优势,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

据了解,目前康县已经累计建成和完善“美丽乡村”317个,其中,一镇五村被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2个村被评选为“甘肃十大美丽乡村”。借助独特的山水田园风光,康县的旅游业蓬勃兴起,2017年,全县创旅游综合收入11.01亿元,直接带动2260户880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间接带动5176户增收致富。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方水,只是因为发展思路的转变,过去的绿水青山,成了今天康县人民的“金山银山”。

上篇:让乡规民约的积极效应助益和谐乡村构建
下篇:三个女人催开“青山”一片花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