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当年,王瑞各与女儿在新家门口合影。
王瑞各一家在老家的合影。
王瑞各手书的家国寄语。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即将入秋的午后,热辣的太阳晒在村里平整的水泥路上,几条狗懒懒地躺在自家门口,孩子们在健身器材附近玩耍,口渴了便去旁边的超市买上一瓶饮料……
这是当下我国农村常见的场景,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焦园乡二号新村郑寨村村民王瑞各却说,这是黄河滩区几代人梦里的好日子。“以前的日子是啥样,我们都记得,所以对现在的生活格外满足。”
“下完雨,连房顶都漂在水面上”
2004年以前,郑寨村还是位于黄河滩区内的一个普通村庄。“衣食住行”里,村民只忙活一件事,那就是“住”。
王瑞各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黄河滩区有句出名的俗语,用来描述这里的生活。“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垫台,就是垫房台。”王瑞各解释说。
黄河滩区,即黄河主河槽与防汛大堤之间的区域。在黄河进行减沙治理前,每年六七月份为汛期,会给滩区带来洪涝灾害。而为了减少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滩区百姓选择建房台,以增高住房地基。
那时候的房台能有多高呢?
3到4米。这相当于现在的居民楼两层楼高。
王瑞各告诉记者,即便是这样,家中也常有被洪水淹没的危险。而且家家户户都建房台,户与户之间的路都变成了“沟”,一旦下大雨涨水,“沟”就变成了3米深的河。
“以前我们赚的钱都拿来垫房台了,有的人家没钱盖房子了,就拿玉米秆和上泥,垒成墙和屋顶。”王瑞各说,“下完大雨,房子都冲走了,能看到好多‘屋顶’在水里漂着。”
1996年的夏天,连日大雨让黄河再次涨水。王瑞各眼看着屋外的水逼近房台顶端,只剩不到半米。
“晚上都不敢睡觉。那时候我闺女还很小,我怕孩子跑出去不小心掉进水里,又怕晚上水涨上来再把家给淹了。”王瑞各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眼眶微微有些湿润。
那年汛期结束后,郑寨村不少村民第一次萌生出了搬迁的念头。
“但是想归想,心里都明白,这个搬迁很难实现。”王瑞各告诉记者,“滩区这么多人,往哪搬呢?”
2003年秋,黄河再次决口,包括郑寨村在内的几个滩区村受灾严重。担任郑寨村妇代会主任的王瑞各接到了乡里发来的通知,党员干部带头,搬离滩区。
“当然高兴啊,这是盼了多少年的事了!”但王瑞各还是犯起了嘀咕:“真的能搬走吗?”
“没想到能在新家过年”
2003年的洪水过后,王瑞各等第一批搬迁的600户村民,拿到了菏泽市给的搬迁补助,每户1.5万元,用于建造新房。
领到补助,王瑞各等人的心里有了底:“这次搬迁是动真格的了。”
不仅如此。“市里请了专家制定房屋建造标准,又把滩外的土地流转,统一筑起村台,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用自己垫房台了,住着也安心。”王瑞各说。
买好砖和水泥,王瑞各一家开始了“没白没黑”的搬迁之路。
从盖房到搬家,一家老小齐上阵。“也是累啊,但是一想到能住进新房子,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2003年底,第一批搬迁的600户村民住进了新家。
“真没想到,能在新家里过年。”王瑞各回忆说。
在这之后,剩余的1000多户居民也在2004年搬迁完毕,3个行政村组合到一起,成为如今的焦园乡二号新村。
村民搬到新家,原来的旧村占地全部复耕,按比例划分给村民。
“滩区的人就靠种庄稼生活。以前交通不方便,而且过几年就有洪灾,为了家里的安全,也没人出去打工。”王瑞各告诉记者,但滩区人民种地也种得“不太平”。
“遇上干旱,没法浇地,好不容易下点雨,马上地里就涝了。”王瑞各说,由于地质特殊,滩区耕地“旱不能浇,涝不能排”。过去滩区百姓家里都没有存粮,“地里收的粮食一年可能都不够吃,哪里还有存下的呢?”
如今搬到滩外,耕地留在滩内,为了解决滩区人民的种地困难,乡里规划出了几条水渠,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
“搬过来以后生活有了保障,不怕房子被淹,不怕庄稼受涝,下大雨的时候,也能睡个安稳觉了。”王瑞各说。
“‘安居’梦实现了,下一步是‘乐业’”
如今,距离王瑞各一家搬到新家,已经过去了14年。在这期间,王瑞各的两个儿女也已经长大成人。女儿参加工作两年多,儿子今年刚刚大学毕业,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王瑞各说。
其实不只王瑞各一家,包括郑寨村在内的整个二号新村在这14年间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4年间,二号新村走出了100多个大学生,其中有10人考上了硕士研究生,这在以前都是“不敢想的”。
“以前汛期下大雨,我们连家门都出不去,学校只能停课。”王瑞各回忆说,过去滩区百姓中,能完整地把学上完的人屈指可数。
搬了新家,一切都不一样了。
村里的几条生产道路全部硬化成水泥路,生活的路好走了,孩子们上学的路也变得顺畅了。
王瑞各告诉记者,滩区的孩子从来没在下雨天出过家门。搬过来之后的第一场大雨里,孩子们有的打着伞,有的穿着雨衣,在村里的水泥路上跑来跑去。“即使是下大雨,上学也不成问题。”王瑞各说。
生产生活有了保障,二号新村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也多了起来。王瑞各说,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外面的女孩也愿意嫁到村里来了。前几年村里建起的扶贫车间,就是外出打工的村民返乡创业的成果。
“村里现在有20多名妇女在车间里做服装加工,一天能有70元左右的收入,不耽误照顾家庭。”王瑞各告诉记者,如今的郑寨村,靠着养殖、蔬菜加工等产业,已经有107户实现脱贫。
在距离二号新村不远的地方,王瑞各告诉记者,这里已经筑起新的村台,将容纳附近10个村子约5000人。
据了解,菏泽境内的黄河滩区计划建设安居村台31个,到2020年前将全部完成滩区迁建工作。
“乡里正计划做一系列的配套产业,在黄河滩区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冲积平原发展富硒产业。”王瑞各告诉记者,“‘安居’梦实现了,下一步就该实现‘乐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