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微信已成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家长微信群”逐渐成了每个班级不可缺少的交流平台。老师们借此通报孩子们的在校情况、发布重要通知;家长们有疑问也会在“家长微信群”上与老师沟通,使家校互动更为方便快捷。然而,随着微信的功能越来越大,原本的交流平台发生变异,变得不那么纯粹了,而曾经的“方便”也成了部分家长和老师们的“负担”。如何利用好“家长微信群”,使之回归原有的“绿色生态”,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
@ 烟雨蒙蒙(家长):增加负担,制造压力,引发家长暗中较劲
“家长微信群”在密切家校联系的同时,也给不少家长添了“心病”。比如,老师每天把布置给孩子的作业通过微信通知家长,要求孩子做完后再通过微信群上传。这相当于公开了每个人的作业,孩子家长都不甘落后,暗中较劲,想尽一切办法把作业做得漂亮,特别是学校要求家长陪同进行拓展阅读一类的作业,不少孩子阅读后,还将相关的课外知识梳理并制作成了PPT发到群里,很明显,其中有家长的帮助,甚至直接代劳。
有的老师习惯于在群里展示优秀作业,表扬写作业好的孩子,像我儿子这种写字不好、计算经常出错的孩子,即便没被批评,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孩子学习不好;群里也有家长炫富炫分,炫孩子的各项才艺、证书、特长。因为儿子不优秀,我平时基本不敢说话,但又怕漏掉有用的消息,每天看的时候其实挺受伤的。
@ 花开花落(家长):家长成了老师的“助教”
微信群成了“超纲”的作业本。一些超过课程标准的知识,老师不能在课堂上作要求,于是通过微信群布置,教的重任就落在了家长的肩上。
在公开的平台上,作业的“含金量”高了,老师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老师要求一年级的孩子每周做一篇看图说话,题目群发给家长,让家长辅导孩子写下来。原本要求的“说”,变成了“写”,没有家长教孩子根本完不成,感觉家长像是“助教”。
@ 独来独往(家长):采取不关注态度
我女儿刚入幼儿园,开学之初班里就建了“家长微信群”,目的是为了方便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但是,有一些家长时常在群里发布代购信息,有的还邀约家长们一起拼团团购;有家长做微商,直接在群里卖东西的;有做股票的;有转发链接,拜托大家投票的;有炫富、晒娃的……虽然有家长建议不要在群里发布这些与孩子无关的内容,可他们依旧我行我素。
我现在很少看“家长微信群”,每天早晚接送孩子时和老师沟通一下,基本上能了解女儿在幼儿园的情况,有事和老师私信,我觉得这样能避免无关信息的干扰。
@ 顺风(家长):深受“刷屏”之害
工作性质决定我只能晚上集中看“家长微信群”里的内容,可一天下来,经常有几百条,有时甚至几千条信息,大部分是家长们的闲聊。有时忙,往上翻翻看没什么重要信息就不再看了,可因此恰恰就错过有用的信息。比如老师发的通知,经常淹没在家长们的闲聊之中,为此,孩子在学校被批评,回家来和家长闹别扭。“群”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还影响了亲子关系,家校关系。
@ 盛放(幼儿园老师):家长的热情成负担
我一度曾想关闭班级微信群,是因为家长们太热情了。比如最正常的通知,就会有很多家长回应: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太棒了!谢谢老师想得这么周到……有家长还顺着这个话题闲聊起来。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家长们如此刷屏,很多没有第一时间看手机的家长,很有可能错过重要信息。不回复并不会影响家长在老师心目中的印象,这种礼貌在这里是一种很大的负担。
@ 天天(小学老师):需要制定规则
为了方便老师与家长更好地沟通,有必要建立群规。
要求群成员的发言要注意场合、掌握分寸,注意文明用语,维护良好沟通氛围;不发牢骚,避免在群中讨论与班级管理、学生教育无关的话题,如拉票、广告、求点赞等;不随意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不转发不健康信息;杜绝“无营养”回复,“盖楼”谢师,排队发红包刷存在感。
老师不在群里公布学生的成绩,不强调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不同,尤其要给考试成绩不好的孩子留面子,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另外,老师也尽量别在群里“求帮忙”,如“学校组织某种活动,哪位家长能帮忙买道具?哪位家长能帮忙租衣服……”这种做法,容易形成家长之间的攀比,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家长,往往因为不能为班级出力而心怀忐忑,担心孩子有可能在班里受委屈,产生心理压力;而孩子也容易因此产生自卑感。
吴遵民(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让学校回归本位,家长回归理性
微信群变成“负担群”反映了一种怪象:一些追求学生成绩和升学率的学校,在校内实行减负政策,却将负担转嫁给了家庭学习和校外学习,未尽到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
这个错误不在微信群或各类家校联系平台,问题是要让学校教育回归本位,不能借“家长微信群”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同时家长也应理性看待家校互动。
曹灿辉(媒体撰稿人):让微信家长群成家校沟通的“绿色乐园”
老师建立微信家长群目的,是方便老师与家长交流沟通,进行家校联系,共商教育管理学生办法,一般是发挥“大家智慧”,以讨论“普遍性”问题为主,“个案”不宜“群聊”。
老师家长大多把微信家长群的当作“信息公示板”,而不当“交流场地”,在家校沟通时,一些老师、家长并没把自尊心或面子细节考虑在内;另外,部分老师、家长大都只懂使用新媒介进行家校沟通,对如何规范自己媒介行为没有思考。于是,老师在微信家长群晒学生成绩之后,老师家长互怼,演变成激化家校矛盾的现象,也就自然发生了。
注意尊重学生和家长,让微信家长群成家校沟通“绿色乐园”,需要多方面做工作。群建立时,老师家长协商立“群规”就是关键一环。比如去年10月发布的《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班级微信群建设公约》,就值得借鉴推广。
学校和社会也要加强对老师家长新媒介素养培训;同时,老师家长也要主动自学新媒介沟通心理学、传播学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成为新媒体交流平台健康语境的引导者、示范者,使“家长微信群”回归“绿色生态”。
(小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