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cpaper.cnwomen.com.cn/Img/2018/8/m201808224c73f789bb75497c9f5ee5d4958ef1fb.jpg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莫兰 日前,一篇网文《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论文涉嫌造假?或涉自主招生黑幕》热传。作者称其查阅
http://phpaper.cnwomen.com.cn/content/2018-08/22/052179.html

等待处理…

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决定其生命力

2018/8/22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莫兰

日前,一篇网文《九省市高中名校学生论文涉嫌造假?或涉自主招生黑幕》热传。作者称其查阅了高考自主招生录取名额较多的高中名校学生所发表的论文,发现多篇涉嫌抄袭,其中还有学生借助论文进入了高校大门。对此,有学校称此举是学生个人行为,校方并未介入,而期刊方面则表示正在核实。该则新闻成为继“家长质疑河南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事件”后又一涉高考的舆情热点。

于2003年开始启动的自主招生制度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旨在自主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即获得学科竞赛、科创竞赛奖项,有发明专利,发表论文者。一旦通过,考生将获得破格“降分录取”的特殊待遇。根据2018年各高校自主招生章程,目前已有39所高校明确接收发表论文、拥有专利的考生。

对于未跨过录取分数线的考生而言,此为另一条敲开高校大门的蹊径,越来越多的人盯上了这块“跳板”。资料显示,2018年全国自主招生报名人数高达83.7万人次,较2017年的60万人次大幅增加,俨然成为高考的“第二战场”。

然而,并非每个考生都有实力斩获学科竞赛、科创竞赛的奖项或有发明专利,唯有寄望于发表论文这条可能走通的捷径。庞大的需求催生了论文代写代发市场,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论文代理机构。

为了保证自主招生的公正性,教育部曾多次发文要求加强监管,杜绝作弊行为。2017年,教育部下发通知进一步严格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工作,要求严厉打击自主招生中的证书、发明、专利、论文买卖和造假等违规违纪行为,坚决斩断“利益链条”。2018年,教育部细化了对自主招生申请材料弄虚作假的处理,加强了追责问责。

然而,就在这样的“三令五申”之下,又曝出了此次论文涉嫌造假事件。吊诡的是,两家媒体记者对被质疑抄袭的论文中的数篇与原文进行人工比对,便能轻易发现确有部分或大量相似之处,然而,造假水平如此低劣的论文竟然能够顺利通过高校的层层审查,论文作者也凭此被录取,这不禁让公众对某些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产生了怀疑,而其背后是否有徇私舞弊或权力寻租的行为也亟待追问。

涉高考新闻之所以引发民众强烈关注,一方面源于高考乃是我国最高规格的教育选拔机制,尽管已不是“一考定终身”,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能够左右考生的前途走向,对于考生及家长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高考是教育体制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长期以来吸纳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保证其在客观公正的轨道上运行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任何可能有损这一点的事件与行为都牵动民心。

作为高考制度体系之一,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决定其生命力。公众对自主招生的质疑,并非是反对制度本身,而是担心自主权的滥用。这一制度的本义在于扩大高校“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自主权,如果沦为权财的角力场、造假的利益圈,既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严重损害,也是对道德诚信的极度破坏。

自主招生并不意味着自私、自利、自肥,而应保持自制、自律、自控,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在公开透明的阳光下晾晒,其结果必须通得过主管部门的审核,禁得住民众与舆论的监督,经得起真相的检验。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尽快启动调查,查明真相,给公众一个交代。同时,还应对自主招生制度进行补漏,比如建立起“招考分离”的招生模式,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成立独立公正的“招生委员会”等,以遏制自主权的滥用。

上篇:为“中国速度”保驾护航的“女琴师”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 TOP